田明,(淄博市职业教育研究院,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财经商贸类专业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的专业大类,在中职该专业大类教学中通过产教融合的形式能够有效的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财经商贸技术技能人才。在目前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产教融合规模不大、校企合作项目不确定的问题,影响人才培育效果。基于此,本文在一体两翼视域下,针对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建设进行分析,以期为“一体两翼”视域下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体两翼”;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
引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财经商贸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的趋势。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作为培养财经商贸领域基础人才的重要力量,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中,有效构建产教融合模式尤为重要,在“一体两翼”视域下为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开展提供支持,建立校企合作以及实践教学,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育质量。对此,在本文中针对 “一体两翼”视域下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路径提供如下建议。
一、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建设困境
1.产教融合规模不大
目前,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建设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室,然后开展产教融合项目,而实训室规模有限,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互相影响,而校企在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期间,也会受到规模以及专业课程的影响,不愿将项目与学校进行联合,导致参与项目人数降低,并且课程辐射范围小。同时,学校在实现校企合作期间,不仅可以通过产教融合课程,提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且可通过企业生产的条件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实操能力等。此外,虽然部分院校会将师生均参与到企业中,但是由于部分企业的业务的保密度较高,并且需要人员的岗位不足,进而难以达到商贸类专业需要的规模,令学校难以开展有效的产教融合教学实践[1]。
2.校企合作项目不确定
目前部分中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期间,因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差异,进而导致在合作期间,均以辅助帮助企业完成项目为主。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部分企业因为自身的原因,不能继续开展项目,导致企业的经营以及市场环境均受到影响,因此项目开展的不稳定性较高。企业受到市场竞争以及信息传播等影响,导致商贸类企业在经营策略以及活动中存在不稳定性,很多行业还会受到同行竞争,以及其他行业的影响,影响企业项目的制定。若是市场环境出现恶化,则导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受到影响。此外,企业在合作期间,属于提供项目的一方,在与中职院校合作期间,还会选择其他的院校进行合作,而针对学校而言,若实训条件有限以及学生素质不高,则会导致校企合作项目的不确定性会更高。
3.学生差异性大,影响课程开展
中职院校在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期间,均以班级为单位,共同参与到项目课程中,在项目开始前,会对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性依旧存在。企业为学校予以项目期间,会结合企业的要求进行发布,并且按照企业的考核标准实施,在考核方面相对比较严格,而部分学生对基础类知识的掌握度不高,并且对项目课程的兴趣不高等问题出现,进而导致产教融合项目在开展期间,经常会出现出错等问题。同时,企业项目在运行期间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存在错误,会结合企业的标准为其予以处罚,严重的会剥夺学生项目的参与权。这一情况对于企业项目的开展影响不大,但是对学生而言会导致课程成绩受到影响,以及造成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展效果[2]。
二、“一体两翼”视域下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产教融合路径
1.完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方案
中职院校为了有效开展产教融合课程,促进商贸类专业教学的开展,以及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会提高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并且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进而形成更具专业特色,以及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的产教融合课程模式,令产教融合课程可稳定发展。“一体两翼”视域下开展产教融合课程,则需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明确方向,并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设置校内实训以及校外实习等形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学校需要结合以往校企合作经验,明确企业的项目内容与开展时间,并确定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等,进而可以确定课程的名称、内容等,逐步建立产教融合项目课程,确定课程性质等。
例如,在产教融合项目课程设置期间,中职院校需确定企业的需求,建立与教学以及实训要求相符的综合实训课程。部分企业结合本地特色产品设置课程期间,如电子商务课程等,院校可以建立小商品运营等课程,不仅符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同时可实现产教融合课程等,进而可逐步实现产教融合课程的优化,保证课程岗位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密切,促进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展。
2.促进“两翼”实体化建设,设置“政校园行企”协同育人
为促进产教融合课程顺利开展,可建立市场产教联合体,以及设置商贸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实体化建设,并建立设置“政校园行企”协同育人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中职院校中可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体系,明确市场产教联合体与产教融合体法人位置以及权益等。随后可建立运营基金,为联合体、共同体等予以资金支持。同时,可构建技能人才认证体系,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等。通过对以上形式的建立,可促进联合体以及共同体内部建立明确的劳动供需市场,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等。
例如,在实际操作期间中职院校可考虑小微企业,将该企业作为载体,进而实现治理目标,并且理事会的建立,可具有综合协调、检查督办等职责,可以促进资源整合与利用。同时,运营资金可通过政校企共同出资,设置财务管理机制等,促进人才培育以及科技创新等合作发展。此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需求差异性较大,并且会控制人才的培育与流动性等,进而在院校中设置认证制度较为重要,可充分保证人才培育质量等。
3.基于行业企业,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
结合商贸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对人才的能力以及素质等提出要求,因此学校在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的设置上,需要符合性行业的职业标准,进而令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相符。对此在行业企业基础上,需建立科学的教学与实践体系,在课程体系建立期间,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建立课程结构,并提高实践课程比例等。同时该体系需要面对工作内容,将教学与工作进行融合,令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实践时间内,对岗位中的知识得以掌握。与企业共同建立高质量教材期间,将行业中的典型案例以及相应理论等,均融入教材中,然后基于教材的内容,设置科学化的教学方案,为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提供支持[3]。
例如,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课程期间,学校可邀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等,针对企业相关工作经验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实践课程进行亲自授课,以及建立专题教学等。同时,学校可以联合企业专家等,将真实项目作为目标,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实际案例等,融入行业企业文化以及价值观等,共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不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完善,避免企业单一挂名的现象。此外,在学生毕业之后结合自己本专业的内容,可以从事外贸等岗位,因此结合工作流程等,学校可以建立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外贸跟单实务、国际商务函电等,将多种课程进行融合,并且集中开展课程学习,令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熟悉具体工作流程,并对岗位的知识内容有充分地了解。
4.建立合作数字平台,提高产教资源融合
随着我国数字化经济与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中职院校中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期间,数字赋能平台的有效建设尤为重要,可通过数字平台的建立,提高各企业资源的有效融合。在行业、产业以及企业中,需要对其中蕴含的数字化资源充分挖掘,并且可以与中职院校以及政府等多个单位部门等进行融合,以及促进供需关系、政校园行企联动等产教融合合作信息数字平台。基于市场产教融合联合体以及行业产教融合的作用,可建立“两翼”参与主体的数字化平台,以及促进校企合作平台,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融合以及信息交流等。
例如,以“齐鲁产教融合服务平台”为例,结合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作为构建,实现全方位数据共享,令企业将自身数据与市场需求数据等,均融入“产业大脑”中,并且中职院校将专业设置以及学生培育方案、教学资源等数据进行融合。通过深度的数据融合等,令产业与教育实现有效融合,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育数据支持,对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储备的需求得以满足,进而为社会培养出与数字经济时代相符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在培育期间,基于“一体两翼”视域下开展产教融合路径,为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与方法,提高该专业人才培育质量。在产教融合期间,可通过完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促进“两翼”实体化建设、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建立合作数字平台等形式,均可促进产教融合效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博宇,胡珂,蒋赟,等.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J].在线学习,2025(1):74-76.
【2】张岩瑾.”双向融合+三元协作+四合驱动”财经专业产教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J].广东经济,2024(8):88-90.
【3】毛永乐.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4(12):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