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1024x683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葛薇,(空军工程大学基础部,陕西西安 710051)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更多更好地培养掌握英语翻译能力的高校大学生显得格外重要。但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多依赖教材和教师讲解,在实践性方面较为欠缺,难以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兴趣培养、实际应用等方面在问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翻译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外语教育。结合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短板,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现实等技术,不断创新翻译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在校大学生对翻译教学的兴趣、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既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对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推进教育改革,2020 年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进行了修订。新版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与教学要点,从听、说、读、写、译五个维度细化了教学要求。其中,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为:学生能借助词典,翻译不同的话题材料,合理阐释中外文化文字资料,保证译文内容准确、表达错误率低,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英汉互译能力的较高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备受关注,对“译”的关注却远不尽如人意。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时设置不足。大学英语每周通常有 4 至 6 课时,多被听力与阅读占据,缺乏专门翻译课时,学生练习匮乏,能力提升受阻;二是教学模式单一。翻译常作为课文阅读讲解的附属,翻译方法的讲解较为笼统、单一。学生对中外语言特点、文化差异认识不足,导致译文生硬、词不达意、不符合表达习惯等问题;三是教学内容固化。教材中翻译练习部分基本都是课文的延伸,翻译教学内容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人工智能技术为翻译教学带来无限可能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接触并实际应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据新闻报道,很多高校已经接入DeepSeek,借助海量的数据和精妙的算法,从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为教师创新教育方法提供了更多可能、为在校大学生提高翻译能力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具体到翻译教学,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辅导等技术,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水平以及兴趣所在,从丰富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以及帮学生创建学习场景、定制学习路径等方面,为翻译教学创造更多可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锻炼翻译能力。比如,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在口语训练方面,帮助学生提升发音准确度和口语流利性;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在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业评估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助力,帮助教师有效减轻工作负担。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助力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喜欢的学习场景。英语翻译是一门实践学科,学习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文学作品、商务文件等诸多领域的作品翻译中,学生毕业后的从业领域也千差万别。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本等学习资料的单一性,无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海量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同时掌握更多实际操作层面的技巧和方法。殊途同归,最终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帮助下,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建树。而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课堂的搭建,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全球各国师生的实时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的翻译表述与应用,从而更好地培育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创造更多的学习路径,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类学科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达到终点。但传统教学方式下,学习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特别是长期处在不同语境中,英语翻译的学习会更加困难。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便于教师根据对学生学力和习惯的掌握、课业评估结果形成的多种数据,结合算法帮学生制定最科学、最易接受、能最快提升学力的学习计划,创造最佳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让学生对学习更加喜欢、更能接受。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口语训练系统,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时反馈学生的发音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发音方面存在的错误,让在校大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实际语境中练习口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路径创新

1.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
智能化教学平台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学习互动性,还能够优化教学管理。高校可以引进智能化基础设施,积极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数据收集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记录、考试成绩、作业提交等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要依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评估,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要充分运用分析评估数据,便于教师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平台还可以开辟教师交流社区,便于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建立数据收集与分析机制、提供个性化学习系统、实现智能评估与反馈以及持续优化与迭代,高校可以构建高效、智能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但面对众多个体化的学生,无法创造能适应每一个人的教学大纲,只能依据学生的平均学力制定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刚刚好”,有的学生则“吃撑了”。这种教学模式只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进度和内容覆盖,无法满足个体化差异,也无法从自主学习、被动接受等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以通过搭建的学习平台了解学生课堂外的翻译能力提升程度,从而第一时间真实了解学生的学力,为学生推荐更加契合的学习资料,并根据数据评估反馈,动态调整学生的学习路径,帮助其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真正实现翻译教学的“量体裁衣”。

3.强化实践与应用
英语翻译是跨越语言的,也是跨越文化的。对于非母语语言来说,翻译不仅仅是词对词的直接翻译,更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同一个词汇的意思表达往往是不一样的,汉语如此,英语也是如此,同样的表述在不同场景中,意思可能完全不同。比如 operation一词,在医学领域意为“手术”,在军事中则指“军事行动”。脱离语境的翻译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语料、创建更加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练习,提升翻译的技巧水平,强化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翻译效果。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海量资源,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制定由易及难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提升翻译技巧和能力,最终深入理解翻译的行业需求、熟练掌握翻译的实际应用需要。

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没有深刻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译者很难对等翻译出源语言的精髓,也难以实现目标语言受众的接受效果。比如“God” 一词,是翻译成“上帝”还是“神”还是“老天爷”,既需要考虑源语言的场景和预警,更要考虑目标语言受众的主要群体。一旦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掌握不足,不仅可能出现错误的翻译,更可能在敏感话题或特定语境中引发文化的冲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搭建出具有更高容错率的虚拟场景,便于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述敏感度。

5.实现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换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正逐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引导者,工作方向也变成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索。可以预见的事,教师还将扮演教学设计者、学习指导者、技术应用者、情感支持者等角色,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个体生长的学习方法。扮演好这些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技术、加强团队协作、共享教学资源和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终,教师必将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是如此。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是时代发展的浪潮,不能站上潮头乘风破浪,就会被浪潮“拍在沙滩上”。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更多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的高素质大学生,实现高等教学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Chen, Y., & Yang, X. (2019).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enha nced language learning 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2(3), 156-167.
【2】Wang, X., & Zhang, Y. (2020). Personalized learning in university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using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13(1), 56-72.

作者简介:葛薇,1982 年 12 月,女,汉族,陕西户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军事英语翻译与教学。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