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朋,(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北京 100013)
摘要:本文着眼于《史记》整本书阅读实践,阐述《史记》一书具有的史学、文学价值以及实施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素养提升和优秀文化传承的意义。文中所呈现的实践策略,包括课程读本的开发、课时安排及“三阶五诀”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史记》;整本书阅读;文史互融;实践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史记》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与传记文学的典范之作,在我国诸多典籍中具有多元而独特的价值。基于《史记》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一、《史记》多元而独特的价值
在语文教育的广阔领域中,文学与历史学科始终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史记》这部史学与文学的璀璨明珠,以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伟气魄,记录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长卷。它不仅是史学领域的巍峨巨著,更是文学殿堂中的经典之作,兼具严谨的史实记载与高超的文学创作手法。
《史记》的史学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是一大创举,打破了以往编年体或国别体的限制,以本纪、世家、列传构建起独特的叙事体系。本纪以帝王为核心展现历史主线,世家记录诸侯兴衰,列传则涵盖社会各阶层人物,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使历史叙述生动鲜活。比如《项羽本纪》,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彭城之战、乌江自刎等关键情节,塑造出项羽复杂立体的英雄形象,让我们透过他的命运看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为后世史书编纂提供了范例。
司马迁在史料搜集与考证上极为严谨。他遍历各地考察遗迹,与民间人士交流获取资料,同时利用皇家藏书等官方资源。面对众多史料,他仔细甄别、对比分析。如在《五帝本纪》中对黄帝传说的筛选,在《货殖列传》中对各地物产的详实记录,都体现了“其文直,其事核”的严谨治史态度,为后世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也为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榜样。
从文学角度看,《史记》的叙事技巧与人物塑造手法极其高超。司马迁擅长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虎时“中石没镞”的细节,突出了他的神勇专注;《项羽本纪》中项羽救赵时的“破釜沉舟”表现了他的孤注一掷。《李斯列传》中李斯面对“仓鼠厕鼠”的叹息,则揭穿了他追名逐势的性格本质。
《史记》的语言艺术也令人赞叹。文字简洁富有表现力,如“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将刘邦机敏与礼贤下士展现得淋漓尽致。还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增强感染力,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生动再现陈胜吴广起义声势,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绝佳范本。
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层面看,《史记》整本书阅读也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学生梳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等文本内容,会不由叹息一代霸王项羽由崛起到殒灭的悲剧,惊叹一介平民刘邦由底层登上皇帝宝座的巨变。同时认识到一个的人成败决定于性格、时势及人心所向的道理。通过阅读《秦本纪》《商君列传》等篇章,理解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关键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构建宏观历史认知框架。
《史记》蕴含的价值观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史记》以其超脱所处时代的独特视角,精心雕琢出一系列光耀万代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尊严、骨气、责任与担当,为后世传承与理解民族精神提供了珍贵样本。同时,其中所揭露的傲慢、贪婪、自私、残暴等品性,也从另一维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阅读《史记》,能帮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侵蚀,涵养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二、《史记》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策略
依据我们开发的《史记》课程读本,分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为“基础信息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史记》选本及相关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基本内容,在阅读活动中提升语言素养。第二阶段为“深入互文阅读”。结合相关研究著作,精读《史记》重点篇章,通过剖析叙事架构、研究“太史公曰”部分、进行文本内部及不同文本间互文阅读等方式,开拓思维、丰富认识。第三阶段为“高阶建构阅读”。运用“认知-建构-践行”发现价值,实现文化铸魂。三个阶段逐层递进,引领学生从初读文本到深入探索再到创造性运用,让学生在领略《史记》魅力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思维能力,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课程内容

2.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所用课时
《史记》阅读课程分阶段持续进行,需确保必要的课时。鉴于当前国家课程课时紧张的现状,本课程课时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我们顺应教学改革趋势,优化课堂结构,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每学期从国家规定的课时中拿出 18 课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二是对于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每学期利用校本课安排的 36 课时实施本课程。对于第三个学生群体“拔尖创新人才”则实行“预约制”,利用课余时间作深度拓展,不占用课时。
(2)设计了课程实施模式
课程分三个阶段实施,设计了“读-写-联-融-拓”五种学习活动,简称“三阶五诀”。
第一阶段:基础信息阅读阶段。
在基础信息阅读阶段,我们首先选定篇章,从众多精彩的史传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篇目,通过梳理情节,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阅读过程中概括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积累词句,丰富文言知识储备。最后感悟思想,体会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通过这五个步骤,引领学生逐步走近《史记》,为进一步深入阅读和探索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深入互文阅读阶段。
本阶段从众多历史人物中确定研究对象进行互文阅读,结合不同篇章及相关研究资料,全面了解人物。然后进行比较思辨,分析该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物品鉴,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与品质。最后分享成果,与他人交流心得感悟。通过这五个步骤,助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史记》中的人物,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第三阶段:高阶建构阅读阶段。
本阶段首先进行专题阅读,聚焦特定主题深入钻研《史记》内容。接着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然后进行文史融合,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感悟《史记》的独特魅力。随后进行拓展探究,拓宽思维边界。最后撰写论文,系统梳理观点和思考,提升综合素养。在本阶段高阶建构阅读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理解能力,完善知识体系,培育高阶思维,领悟文化价值,促进综合素养提升。
未来将积极探索 AI 赋能整本书阅读策略,让《史记》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成长与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更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4.
【2】钱逊.《史记》读本[M].商务印书馆,2020.
【3】王炳照.文史互证与经典阅读[J].教育研究,2021(6):112-11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课题名称:文史互融视域下的《史记》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编号:CDDB22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