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1024x766

共同体视域下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

漆艳春、曹思、任彩玲,(赣南医科大学,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虚拟教研室作为高校的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虚拟教研室建设应遵循人才培养的起点逻辑、内外部双向合力的成长逻辑,以及教育变革综合治理的价值逻。在这一逻辑框架下,虚拟教研室的结构要素涵盖目标、组织、实践三大要素,其实践路向具体包括促进价值同构、优化运行机制、培植质量文化。
关键词:共同体;高校;虚拟教研室

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 2024 年 6 月,全国已成功建立虚拟教研室 787 个,吸引了 73112 名成员参与,包括课程、专业、教改三种类型。虚拟教研室作为高校的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基本逻辑

1.起点逻辑:基于人才培养的价值追寻

高校虚拟教研室存在、运行和发展的起点逻辑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人的发展的理解是虚拟教研室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基点。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价值在于,作为促进人自我实现的重要媒介,形式上不断生成有教育意义的成长场域,优化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实践关系,为人的自我实现提供开放、多元的空间形态和活动载体,实质上促进教师作出合理判断,促进教师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转变,引导教师从自我走向美好未来,这既是高校虚拟教研室发展性的本质诉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2.成长逻辑:长于内外部的双向合力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内外部参量双向合力的过程与结果。一方面源于虚拟教研室主体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自觉性催生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自主性引发组织发展的新发展点,自觉性和自主性协同创新虚拟教研室建设方式;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虚拟教研室的发展。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不仅能使高校融汇产业、学科趋势及行业人才需求,还能帮助虚拟教研室迅速拓展和更新专业建设方向,丰富交叉创新型、复合应用型等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内涵,衍生交叉课程群,出版特色自编教材,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态势、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方向融入教学过程,内在动能与外部参量双向合力,引领着未来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发展过程与结果。

3.价值逻辑:成于教育变革的综合治理

虚拟教研室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时空壁垒,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充分与学科建设领域融合,突出组织本身的整体性、交叉性,促进组织主体间实质性对话交往行为连续发生,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协同共享,互联互通,既优化了信息上下传递渠道,又优化了组织之间协调与合作通道,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成果的系统性、集成性。虚拟教研室活动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相互交叉、融合,构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对话交往的联合空间,促进成己与成人的有机统一,理应成为高质量虚拟教研室的内生性需求。

二、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结构要素

1.目标的共享性

虚拟教研室建设目标是组织成员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虚拟教研室目标共享有助于帮助组织成员明晰自身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使命,提高组织成员对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投入度,提高虚拟教研室整体的凝聚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虚拟教研室成员的想法决定着虚拟教研室目标的内容并对基层教学组织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虚拟教研室成员理应投身基层教学组织目标建设实际当中,参与目标的设计、目标的实施,享用目标建设成果。因此,虚拟教研室建设目标共享,意味着全体组织成员共同设计建设目标、共同实施建设目标和共同评价建设目标的成效,“共享”的理念贯穿建设目标的始终。

2.组织的引领性

组织引领在任何领域、任何类型的组织建设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虚拟教研室建设中的组织引领,强调不同方面的组织力量对虚拟教研室建设其他成员的引导和影响,其目标是为了构建虚拟教研室建设内部的领导力。虚拟教研室建设内外部环境中的各主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共同协作、交换互动、协调有序的内外交互关系,创建出新的生态系统,进而有序地协同发力推进虚拟教研室组织引领的实践与探索。虚拟教研室组织引领的共铸之路,应当是在尊重多元性前提下发挥不同主体的特性。

3.实践的交融性

如果说建设目标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前提,组织引领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行动标杆,专业实践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行动本体,是其本质与最核心的要素。教师通过参与虚拟教研室的专业实践,促进自我由个体发展转向团队交互中发展。虚拟教研室建设要实现有效运行,必须坚持内部的融合和外部的协同,体现在具体的建设内容方面,则表现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既要满足外在的产业需求、创新需求,又要体现内在教育需求和人才需求。

三、虚拟教研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目标建设形式化

虚拟教研室建设目标应当是虚拟教研室发展的方向,为虚拟教研室发展提供动力。但是,大部分虚拟教研室目标建设并非真正意义上是组织成员的共同意志,存在形式化,主要表现在虚拟教研室目标制定定位偏差,目标实施覆盖面偏窄,目标评价机制单一,导致虚拟教研室目标建设共享度较低。

2.组织引领力度不足

虚拟教研室组织引领既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虚拟教研室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引领合力不足,对虚拟教研室未能发挥高效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虚拟教研室组织保障亟待巩固、制度规范仍显滞后、政策引导有待畅通等方面。

3.实践深度融合欠佳

虚拟教研室的专业实践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虚拟教研室专业实践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我价值感,激励教师更加努力投身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但是,部分虚拟教研室专业建设资源保障度需强化、课程建设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力亟需提升、教师队伍投入的教学精力需要加大、质量文化精神引领作用发挥不突出等方面。

四、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路径

虚拟教研室的高质量建设之路,是虚拟教研室与组织内外环境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耦合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既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也是“破” 与“立”、“旧”与“新”相互交替的过程,以创建新的布局与平衡。

1.促进价值同构

在建设主体多元与开放并存的高校中,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必然在虚拟教研室中体现,这些取向相互交融,以协同或矛盾的方式相互作用和关联,寻求整体利益的最优化。虚拟教研室作为多元价值取向综合的组织系统,既要适应外部社会发展,又要处理好内部人才培养相关的各个因素或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关系。如何协调和优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实现多元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值得关注。要全面实现虚拟教研室高质量管理的目标,其目标建设应以对话性为主轴,凭借跨组织、跨区域的纵横联合行动,促进虚拟教研室在交流对话中实现知识的开发、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创新,从而在共建共享中增值整个组织的价值。虚拟教研室在开展目标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组织整体建设目标与教师个体发展目标的共生同构、组织长远规划与现有潜能的共生同构。

2.优化运行机制

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基层教学组织有效运行的基础承载,能否建立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直接决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能否健康地长效运行。地方普通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前瞻研判,健全基层教学组织与协调机制,拓展基层教学组织外部支持;完善激励与联动机制,平衡和互利基层教学组织各实践主体,激发基层教学组织内生动力;改革评价与反馈机制,保障组织与协调机制、激励与联动机制发挥作用,超越数字至上,唤醒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性意识,将质量提升内化为基层教学组织的共同追求,增强基层教学组织卓越发展力。

3.培植质量文化

成熟稳定的虚拟教研室质量文化是虚拟教研室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和根本。虚拟教研室建设应从培育以信任与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质量共识,促进基层教学组织的长期稳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质量核心价值,立足教育性,确保学生师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正当诉求得到公平表达;构建内外协同共治为目标的质保体系,质量文化的软性制约与质量保障的硬性治理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虚拟教研室的质量保障。以上三个方面合力,筑牢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体,增强虚拟教研室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兴宇.数字化转型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3(01):236-244.
【2】战德臣,聂兰顺等.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2022, 32(3):23-31.
【3】桑新民,贾义敏等.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91-97.
【4】陈静,谢长法.数字化转型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逻辑框架与推进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6):54-59+73.
【5】刘璐婵,孙彩云.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智能+”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8):122-127.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地方医学院校课程(群)类虚拟教研室建设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社区康复虚拟教研室为例(课题编号:JXJG-23-13-4);赣南医科大学党建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党支部凝聚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YDJKT.YB-2024007);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改革课题: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数智评价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XYJG-2024-128)。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