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1024x681

双轨协同视域下幼儿园实践

陈静,(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团结湾幼儿园,重庆 401333)

摘要:本实践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制度-专业”双轨协同的幼儿园科研管理模式。通过混合行动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幼儿园科研管理,健全“三阶赋能”组织架构(行政驱动层+学术指导层+实践创新层)遵循“问题-证据-改进”循证研究路径,完善管理制度,让幼儿园科研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成效更加显性。
关键词:双轨协同;科研生态系统;循证研究

一、组织结构创新:构建科研治理共同体

在幼儿园教育科研领域,部分教师对科研存在畏难情绪,对专业成长的需求热情度不高。为引导教师正确看待教育科研的价值,挑战在科研中磨砺自己,让教师在科研中找到成就感,调动参与的激情,我们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多方协同,建立科研共同体,将组建、管理与评价融为一体,融入常态化教学工作中,让教师的参与度和专注度得到提高。

1.制度-专业双轨协同机制:过程管理与学术指导并重推进

完善和建构清晰的组织和制度标准是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有条不紊、高效开展的基础。本园在过去五年的教科研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积淀,形成了“保教科研室(行政驱动)+科研委员会(学术指导)”的双轨架构。科研委员会成员符合“三阶标准”(具有课题主持经历、获得教学成果奖、区级骨干教师),聘请专家型教师驻园指导,实现了行政规范性与学术引领性的动态平衡。

针对幼儿园人员构成特点,我们进一步细化了教育科研委员会的选拔标准和职责。委员需具备课题研究经历,并在论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委员组成包括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园所骨干教师,且人数为单数,不少于 5 人。为强化其学术功能,我们明确了科研委员会的职责:审议教育科研计划、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制定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助力课题立项及研究报告,并指导教师参赛,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

2.强化教研组职能:保教质量改进与教育科研协同发展

项目化课程组承担着开展自主游戏教研、阅读课程构建、大健康研究、劳动课程推进等重要任务。我园从建园开始就强化各项目化课程组的职能,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每年调研教师成长需求,优化项目化课程组,引导项目组聚焦本项目的真实问题,卷入全园教师参与教研,采用主题式教研、萤火虫式教研、体验式教研,充分发挥教师善于研究的专长,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高质量保教水平的提升。

构建”领域教研组+项目工作室”矩阵结构,实施”三阶教研”:基础层为常规教学问题研讨(每周频次至少 2 次);提升层为园本课程开发(如阅读课程开发已迭代 3 个版本);创新层为前瞻性课题研究(如”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幼儿亲社会培育研究”等)。根据学习型教研建设的标准,首先要求课程项目组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从背景分析、发展愿景、队伍建设、课程实施、园本研修、知识管理以及如何以学促研、以学促建进行详细梳理;其次撰写每一期教科研计划,梳理每一期的研究目标和系列主题。在此基础上,由各项目化课程组推进科研规划落地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保教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相互促进、共同上升的过程。结合每个项目组教师的研究专长,设定精准的教研目标,采用合适的教研形式(如大健康组常常采用体验式教研,教师置身游戏场,研究动作的发展、体能循环路线的适切度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项化的教研活动,研究主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组建“研究共同体”:同步推进个人需求与团队共成长

我们形成了“主题聚焦-柔性组队-证据积累”的微科研机制,鼓励教师自主申报三类课题:教师成长课题(一年期)、区规划课(两年期)、市级课题(两年或三年)。我们提倡教师聚焦保教质量提升中的真实问题开展灵活的区教师成长课题研究,抱团形成教师课题“研究共同体”。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包括教学课例、研究报告、论文、示范课、活动方案、教学设计等,按照区教师成长课题要求进行结题。

二、制度体系创新:建立科研治理新范式

明晰的管理制度是幼儿园教科研工作高效有序、规范运行的关键。我们构建了三维制度保障体系,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多重保障,并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教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1.规范层:聚焦专项管理制度保障教科研工作规范化。

我园根据教科研实际,制定可操作的《教研组工作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各种制度,对参与教师的能力、研究过程、成果提炼等提出明确要求,让教师有了清晰方向。

2.激励层:倾斜式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动力。

我园制定《保教一体化管理考核办法》《教师职称考评细则》《一日保教督查清单》等多项制度,对教师日常开展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以及获得的荣誉给予倾斜。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有科研成果意识,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开展一节研究课、阅读一本专业书籍、组织一场微讲座等,让教师成长有路可行。

3.发展层:人才赋能支持教科研工作持续进行。

针对幼儿园教师师资少而缺乏经验以及年轻的现状,我们专门制定《幼儿园教师师徒结对方案》,明确提出年轻教师实施”鹰架成长计划”:筑基阶段(1-3 年)科研基础能力培训(文献检索、观察记录等)成为合格教师,攀峰阶段(4-6年):主持区规划课题成为经验型教师向骨干教师靠近;领航阶段(7-10 年):承担区规划市级课题形成教师成长梯度发展体系。

三、实践路径创新:实现科研精耕细作良性循环

高效的教科研工作是能真正服务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唯有扎实的行动,精耕细作的精神才能预见花开。我园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开展系列探索。

1.运用”问题识别-证据收集-实践验证”循证研究法

其一,以倾听观察发现来源于实践的真问题。每学期通过问题研究征集,由保教科研中心和园长室共同引导教师对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形成微课题研究选题,指导老师有意识地将政策文件、五大领域均衡、热点话题等与实践中真实问题进行碰撞对接,与教师共同投身于研究之中,降低了教师的畏难情绪,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研究的热情。

其二,以精准的过程指导提升科研品质。采用具身理论让教师扎根研究过程,助力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保教工作质量,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定期邀请区级教研员、高校专家等到园进行过程指导,在专家的引领之下,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

2.围绕保教活动改进,开展三人行班级微研究

幼儿园教育科研应服务于课堂教学,以提高保教质量为核心。我们鼓励教师针对日常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如游戏场中的突发事件、家园沟通、入园焦虑等,借助科研方式探寻解决方案,形成理性思考,提升保育教育水平。通过教研组活动,引导教师勇于提出问题、描述问题、澄清问题,并探寻解决策略。在明确问题后,由科研型教师带领开展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改进策略,推动实践改进,并总结教学规律,形成教学参考。

3.基于任务驱动,开展项目研究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园本课程构建,各类教学比赛,专项课题研究等具体的工作任务。我们将这些具体的任务转化为协作研究项目,引导教师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参与协作项目的方式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研究素养。如:我们前期参与的区级协作项目——大班幼儿前书写能力提升项目研究、幼儿园大班劳动课程构建的研究、以及正在参与的新时代幼儿园运动课程项目的研究。推动教师在项目化活动中提升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数字化构建,赋能教师研究

随着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幼儿园依托区级“数字化建设,七星联盟”活动,整理构建智慧校园,从智慧管理赋能,智慧教科研提质,智慧保教升级等全面构建促进教科研发展。如通过智慧教科研提质行动,裹挟全园教师从优质案例、规范学术文献、优秀游戏故事,高质量视频等全域收集,让教师的研究眼界更高,研究的能力也不短提升。

5.注重成果共享,推进持续提升

科研成果的价值,需要从不同视角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才能更好指导保教工作的实践,同时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热情。

其一,梳理科研经验,营造学术氛围。如:幼儿园大班劳动课程建构项目组研究结束后,研究的核心成员王桂英老师在园所、区级做“好好吃饭这件小事”课题故事分享,赢得同行和家长的赞赏,让后更多的老师将其运用到保教工作中,提升了孩子们用餐环节的质量,促进孩子体重和身高的增长。让老师们更加明白研究的意义。有研究,有分享,有推广,幼儿园的科研氛围更加浓厚。

其二,推广科研成果,形成辐射效应。如“大班幼儿前书写能力的策略研究”孵化出操作性强的《前书写游戏小手册》,让前书写变得好玩有趣,促进了孩子的成长,减缓了家长的焦虑,教师热情更高。前书写游戏小手册在本园范围内推广,实现科研成果全园共享。

其三,搭建共享平台,促进持续提升。我们还努力搭建多种共享平台,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通过投稿发表、物化研究成果等方式,让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发展,让教师的成长被看见、被认可、被欣赏,唤醒教师持续研究的潜能,让教师研究的能力螺旋上升。

幼儿园的科研质量的提升,对于推动幼儿园高质量保教活动至关重要。在科研的道路上还未卷入我们的保育团队教师做科研,期待在接下来的科研中,让保育和教育同步参与。另外在科研的管理中提升数智化的运用,成果的推广,让科研兴园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邢舟亚.浅谈幼儿园“管理、 科研、 教学”三位一体运作模式的构建[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21(10):126,129. 【2】乔彩霞.关于幼儿园管理工作创新的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207-208.
【 3 】 王 丽 月 . 论 新 时 期 幼 儿 园 的 创 新 管 理 [J]. 华 夏 教师,2018(31);5-6.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