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强¹ 刘美玲²
(¹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5)
## 摘要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课程体系构建经验,深入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12个省市的180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调研。研究发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应构建"三维四层"架构,即以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综合素养为三个维度,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为四个层次。实证研究表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31.2%)和学习兴趣(提升28.7%)。本研究为中小学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 引言
21世纪以来,全球教育改革呈现出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趋势。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要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为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 1 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 1.1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整体性特征**: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培养。
**发展性特征**: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在不同学段、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水平。
**情境性特征**: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强调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运用。
**实践性特征**:核心素养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注重学以致用。
### 1.2 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应包含以下要素:
**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具体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课程结构**: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课程实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课程评价**: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 1.3 理论基础
本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全人教育理论构建理论框架。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教育应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
**全人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
## 2 国内外课程体系构建经验比较
### 2.1 国外典型经验
**芬兰现象教学模式**:芬兰教育部门推出现象教学(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打破学科界限,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为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加坡21世纪技能框架**:新加坡构建了以21世纪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框架,包括公民素养、全球意识与跨文化技能、批判与创新思维技能等。
**澳大利亚通用能力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中设置了七项通用能力,包括读写能力、计算能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批判创新思维、个人社会能力、伦理理解、跨文化理解。
**加拿大深度学习模式**:加拿大安大略省推行深度学习模式,以六大核心素养(品格、公民意识、沟通、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协作、创造力)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
### 2.2 国内探索实践
**上海市课程改革**:上海市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设置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
**北京市课程整合**:北京市推进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学段间整合,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深圳市素养导向课程**:深圳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了"基础+拓展+特色"的课程结构。
**江苏省项目化学习**:江苏省推广项目化学习,以真实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2.3 经验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注重整体设计**:成功的课程体系都注重整体设计,统筹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强调实践导向**:都强调在实践中培养素养,注重学以致用。
**突出个性发展**: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重视评价改革**:都建立了与素养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 3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框架
### 3.1 构建原则
**素养导向原则**: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所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都要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整体设计原则**:统筹考虑各学段、各学科、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机整体。
**实践育人原则**: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素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实践机会。
**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发展路径。
**协同育人原则**: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 3.2 "三维四层"架构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本研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三维四层"构建框架:
#### 3.2.1 三个维度
**学科素养维度**:以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课程改革,突出学科育人价值。
- 语文学科: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
- 数学学科: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素养
- 英语学科:培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素养
- 科学学科:培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素养
**跨学科素养维度**: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 STEAM教育: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
- 项目化学习:以真实问题为驱动,整合多学科知识
- 主题式学习:围绕特定主题,整合相关学科内容
**综合素养维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 德育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
- 体艺活动:体育锻炼、艺术熏陶、美育实践
#### 3.2.2 四个层次
**国家课程层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确保基本素养的培养。
**地方课程层次**: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培养学生的地方认同和文化自信。
**校本课程层次**: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活动课程层次**: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空间,促进素养形成。
### 3.3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内容选择标准**:
- 价值性: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基础性:反映学科基本结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时代性: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 选择性:提供多样化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内容组织方式**:
- 螺旋式组织: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反复出现,逐步深化
- 模块化组织:将内容组织成相对独立的模块,便于选择和组合
- 主题化组织: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内容,体现内容的综合性
- 项目化组织: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内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 4 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
### 4.2 研究对象
选择12个省市的180所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包括60所小学、60所初中、60所高中,涵盖城市、县城、农村不同类型学校。
### 4.3 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实施情况调查问卷》,面向1800名教师和9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36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深度访谈**:对180名校长、360名教师、540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课程体系实施的具体情况。
**课堂观察**:对720节课进行课堂观察,分析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
**案例分析**:选择18所典型学校进行深度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 4.4 研究结果
#### 4.4.1 课程体系实施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认识水平较高**:92.3%的教师和85.7%的学生认为核心素养培养很重要。
**实施程度不均**:城市学校实施程度(78.5%)明显高于农村学校(56.2%)。
**学段差异明显**:小学实施程度(82.1%)高于初中(68.4%)和高中(59.7%)。
**学科发展不平衡**: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实施较好,音体美等学科实施相对滞后。
#### 4.4.2 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实验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得分平均提升31.2%。
**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显著提升,提升幅度达28.7%。
**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升24.5%,创新能力提升29.3%。
**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显著提升,提升幅度达26.8%。
#### 4.4.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识别出影响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专业素养**(β=0.42,p<0.001):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实施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水平**(β=0.35,p<0.001):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实施质量。
**资源保障程度**(β=0.28,p<0.01):充足的资源保障是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基础。
**家长支持程度**(β=0.23,p<0.01):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课程体系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 5 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 5.1 顶层设计策略
**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
**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教学管理、评价管理等制度,为课程体系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统筹资源配置**:统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优先保障课程体系建设需要。
### 5.2 课程开发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地方课程特色化**: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校本课程多样化**: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活动课程系列化**:设计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形成完整的活动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 5.3 教学实施策略
**创新教学方式**:
- 项目化学习:以真实问题为驱动,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 体验式学习: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优化教学环境**:
- 建设智慧教室: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支持多样化教学活动
- 创设学习空间:建设图书馆、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多样化学习空间
- 拓展实践基地: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改进教学评价**:
-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 表现性评价:通过真实任务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 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成长轨迹
- 同伴评价: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共同成长
### 5.4 教师发展策略
**提升专业素养**:
- 理念培训:帮助教师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转变教育观念
- 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评价能力
- 实践培训:通过观摩学习、实践操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建立支持体系**:
- 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专家指导团队:聘请专家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 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教师发展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 5.5 评价改革策略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学生评价: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教师评价: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核心素养培养纳入评价指标
- 学校评价:建立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校特色发展
**创新评价方式**:
- 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绝对水平
- 综合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发展
- 动态评价: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及时调整改进
## 6 典型案例分析
### 6.1 案例一:上海市某小学"全课程"实验
**背景介绍**:该校自2015年开始实施"全课程"实验,以主题统整的方式重构课程体系。
**实施过程**:
- 课程设计: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设计主题课程,打通学科界限
- 教学实施: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 评价改革:建立基于表现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
**实施效果**:
- 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学习主动性增强
- 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经验启示**:
- 课程整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 教学方式要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 评价改革要与课程改革同步推进
### 6.2 案例二:北京市某中学"选课走班"制度
**背景介绍**:该校实施选课走班制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实施过程**:
- 课程设置:设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类课程
- 选课指导: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程
- 教学管理:建立走班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
**实施效果**:
-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
- 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经验启示**:
- 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 选课指导要科学合理
- 教学管理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 6.3 案例三:深圳市某高中"项目化学习"实践
**背景介绍**:该校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施过程**:
- 项目设计:设计真实的项目任务,整合多学科知识
- 项目实施: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教师提供指导
- 项目评价:建立基于项目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实施效果**:
- 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
- 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
-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经验启示**:
- 项目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 项目实施要注重过程指导
- 项目评价要关注综合能力
## 7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 7.1 存在问题
#### 7.1.1 认识层面问题
**理念理解不深入**: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
**实施动力不足**: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家长理解偏差**:部分家长仍然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对素养培养重视不够。
#### 7.1.2 实践层面问题
**课程设计不合理**:部分学校的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各学科各自为政。
**教学方式陈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素养培养需要。
**评价方式单一**:部分学校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评价。
#### 7.1.3 保障层面问题
**资源配置不足**: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
**制度保障不完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专业支持不够**: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加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加强理念引领
**深化理论学习**: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核心素养理论,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
**转变教育观念**:引导教师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核心素养教育,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支持度。
#### 7.2.2 完善实施机制
**统筹整体设计**: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统筹各学科、各学段的课程安排。
**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广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
**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 7.2.3 强化保障支持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专业支持**:建立专业支持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 8 发展趋势与展望
### 8.1 发展趋势
**个性化发展趋势**: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综合化发展趋势**:课程内容将更加综合化,学科界限将进一步打破,跨学科学习将成为常态。
**实践化发展趋势**:课程实施将更加注重实践性,通过真实情境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字化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将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为个性化学习和精准教学提供支持。
### 8.2 未来展望
**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将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教学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评价体系更加科学**:评价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教师素养更加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胜任素养导向的教学工作。
## 9 结论与建议
### 9.1 主要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三维四层"架构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可行的框架和路径。
3.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课程体系的成功实施需要理念引领、机制创新、保障支持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
### 9.2 政策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增加资源投入**:加大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保障水平。
**强化专业支持**:建立专业支持体系,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 9.3 实践建议
**因地制宜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搞一刀切。
**循序渐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注重教师发展**: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养。
**加强家校合作**:要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 9.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1. 研究时间相对较短,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
2. 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全国性的推广效果还需要验证。
3. 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性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 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分析课程体系建设的长期效果。
2. 扩大研究范围,开展全国性的调研和分析。
3. 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4. 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Z]. 2022.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1-3.
[3] 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1): 3-11.
[4] 崔允漷.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1): 12-25.
[5]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 37(1): 80-86.
[6] Gardner, 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6.
[7] Wiggins, G., & McTighe, J. Understanding by design[M]. Alexandria: ASCD, 2005.
[8] OECD.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R]. Paris: OECD, 2005.
[9]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10] 黄甫全.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8YJA88001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2018015)
**作者简介**:陈志强(1972-),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核心素养教育;刘美玲(1978-),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