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1183051 1280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张明华¹ 李晓红² 王建国¹
(¹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²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

## 摘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本研究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框架。通过对15所高校的实证调研和3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数字化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升23.5%)和教师教学效率(提升31.2%)。研究构建了包含智慧课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AI辅助教学四个核心要素的数字化教学生态系统,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混合式教学;智慧教育

##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变革。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全球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进程,在线教学从应急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教学方式,推动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 1 数字化转型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分析

### 1.1 数字化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数字化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深度化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全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达到95.8%,在线课程建设数量超过5万门,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

**在线教学平台的普及应用**。以慕课(MOOC)、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为代表的在线教学平台得到广泛应用,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教学交互环境。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在线课程开设数量达到108万门,参与在线教学的教师超过100万人。

**智慧校园建设加速推进**。各高校积极建设智慧校园,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校园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融入教学**。AI技术在个性化学习推荐、智能答疑、自动评测等方面的应用日益成熟,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可能。

### 1.2 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多重挑战:

**教学方式单一化问题**。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学习资源有限性问题**。传统教学主要依赖教材和课堂讲解,学习资源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评价方式单一性问题**。传统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时空限制性问题**。传统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接受教育,缺乏灵活性。

## 2 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框架

### 2.1 理论基础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构建了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框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数字化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工具,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强调网络化学习的重要性。数字化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广泛的连接机会,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混合式学习理论**主张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 2.2 创新模式框架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四维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框架(见图1):

![图1 "四维一体"数字化教学模式框架](digital_teaching_framework.png)

**智慧课堂维度**:利用智能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构建智能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师生实时互动、数据采集分析、个性化教学等功能。

**在线学习平台维度**:建设集课程资源、学习工具、交流社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

**虚拟仿真实验维度**: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解决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成本、重复性等问题。

**AI辅助教学维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推荐、自动评测、个性化辅导等功能,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3.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实验对比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 3.2 研究对象

选择15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包括5所"双一流"大学、5所地方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涵盖理工科、文科、医科等不同学科领域。

### 3.3 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设计《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面向3000名教师和15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280份,有效回收率为96%。

**深度访谈**:对60名一线教师、30名教学管理人员、90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数字化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

**实验对比**:选择12门课程进行为期3年的对比实验,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数字化教学应用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应用呈现以下特点:

**应用普及率较高**:95.2%的教师使用过数字化教学工具,89.7%的学生参与过在线学习。

**应用深度有待提升**:仅有32.5%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数字化教学工具,深度应用水平还需提高。

**学科差异明显**:理工科专业数字化教学应用程度(78.3%)明显高于文科专业(56.7%)。

**效果认知积极**:85.6%的教师和91.2%的学生认为数字化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 4.2 数字化教学模式效果评估

通过3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多个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见图2):

![图2 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效果对比](teaching_effectiveness_comparison.png)

**学习效果提升**: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提升23.5%,学习满意度提升28.7%。

**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备课时间减少15.2%,课堂互动频次增加45.8%,教学效率提升31.2%。

**学习参与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42.3%,自主学习时间增加35.6%。

**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提升19.8%和26.4%。

### 4.3 数字化教学模式成功要素分析

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识别出数字化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技术基础设施完善**:稳定的网络环境、先进的硬件设备是数字化教学的基础保障。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需要持续的培训和支持。

**学生学习习惯适应**: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化学习习惯。

**制度保障机制健全**: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激励评价、技术支持等制度机制。

## 5 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路径

### 5.1 构建智慧教学生态系统

数字化教学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智慧教学生态系统(见图3),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

![图3 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生态系统](digital_education_ecosystem.png)

**建设智慧教室**: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投影设备、学生响应系统等智能硬件,实现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

**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建设集课程管理、资源共享、学习分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VR/AR技术构建虚拟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经济、可重复的实验体验。

**引入AI教学助手**:开发智能答疑系统、个性化推荐系统、自动评测系统等AI工具,提升教学的智能化水平。

### 5.2 创新教学设计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学生课前通过在线平台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用于深度讨论、问题解决和实践应用。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

**项目式学习模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学习分析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

### 5.3 完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

**多元化评价**:结合在线测试、项目作品、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据驱动评价**:基于大数据分析,客观评估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 6 数字化教学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 6.1 技术保障策略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平台。

**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类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数据安全保护**: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确保师生个人信息和教学数据的安全。

### 6.2 人才保障策略

**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

**技术支持团队**:组建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 6.3 制度保障策略

**政策制度完善**:制定数字化教学相关的政策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管理流程。

**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数字化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确保教学质量。

**激励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数字化教学能力和效果纳入评价指标。

## 7 案例分析:某大学数字化教学改革实践

### 7.1 改革背景

某"双一流"大学自2020年开始实施全面的数字化教学改革,投入2000万元建设智慧教学环境,培训教师1200余人,涉及本科生15000余人。

### 7.2 实施过程

该大学采用分阶段实施策略,确保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见图4):

![图4 数字化教学转型实施路线图](implementation_roadmap.png)

**第一阶段(2020-2021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培训,建成智慧教室100间,培训教师800人。

**第二阶段(2021-2022年)**:试点课程实施,选择50门课程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试点。

**第三阶段(2022-2023年)**:全面推广应用,所有本科课程实现数字化教学全覆盖。

### 7.3 改革成效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平均提升20%,课程满意度达到95%以上。

**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励30余项。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创业项目数量增长50%。

**社会影响力扩大**: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接待兄弟院校参观学习100余批次。

## 8 问题与挑战

### 8.1 技术层面挑战

**技术更新速度快**: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教育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升级,对学校的技术投入和维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平台兼容性问题**:不同厂商的教学平台和工具存在兼容性问题,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数据安全风险**:大量教学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风险。

### 8.2 人员层面挑战

**教师适应性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数字鸿沟**: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条件方面存在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

**技术支持不足**:专业技术支持人员短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技术支持需求。

### 8.3 制度层面挑战

**评价体系滞后**: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全适应数字化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质量保障机制不完善**:数字化教学的质量标准和监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策支持不足**:相关政策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数字化教学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 9 发展趋势与展望

### 9.1 技术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AI技术将更深度地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教学和智能化管理。

**虚拟现实技术普及**:VR/AR技术将在更多学科领域得到应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区块链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将在学历认证、成果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G技术赋能**:5G技术将为远程教学、虚拟实验等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 9.2 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个性化学习深化**: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主流趋势。

**跨界融合加强**:教育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将更加紧密,产教融合将更加深入。

**终身学习体系完善**:数字化技术将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国际化程度提升**:数字化技术将促进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 9.3 政策发展展望

**顶层设计完善**:国家将出台更加完善的数字化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标准规范统一**:将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教学标准和规范体系。

**投入保障加强**:政府和社会对数字化教育的投入将持续增加。

**质量监管强化**:数字化教学的质量监管体系将更加完善。

## 10 结论与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数字化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2. 成功的数字化教学模式需要技术、人员、制度三个层面的协同保障,缺一不可。

3. "四维一体"的数字化教学生态系统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4. 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循序渐进,注重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

### 10.2 政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完善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的投入。

**健全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教学标准和规范,促进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

**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 10.3 实践建议

**分步实施策略**: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注重教师培训**: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

**完善技术支持**:建立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促进资源共享**:建立跨校、跨区域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10.4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1. 研究样本主要集中在国内高校,国际比较研究有待加强。

2. 长期效果评估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跟踪研究。

3. 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性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2. 深入研究不同学科领域数字化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3. 探索数字化教学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

4. 研究数字化教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Z]. 201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 2019.

[3] 李志民.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5): 12-15.

[4] 张华.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5] Clark, R. C., & Mayer, R. E.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M]. San Francisco: Pfeiffer, 2016.

[6] Siemens, G.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05, 2(1): 3-10.

[7] Garrison, D. R., & Vaughan, N. D.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8.

[8] 王竹立.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J]. 远程教育杂志, 2016, 34(4): 3-12.

[9] 祝智庭, 彭红超. 智慧教育新发展: 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 开放教育研究, 2016, 22(1): 18-26.

[10] 陈丽. 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基于学习科学视角的分析[J]. 教育研究, 2019, 40(2): 98-107.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ACA210015)

**作者简介**:张明华(1975-),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数字化教学;李晓红(198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王建国(1978-),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评价。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