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云,(黑龙江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在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动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主阵地,其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愈发紧密。本文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关联,全面审视当前高校思政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旨在强化高校思政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思政课;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一、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关联
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科技创新、人才驱动等要素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生产力形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的深度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结构与生产模式。拿人工智能来说,在制造业领域,它让生产流程迈入智能化控制与优化阶段。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设备宛如拥有“智慧大脑”,能够敏锐捕捉生产过程中的异常状况,并且迅速自动调整。如此一来,次品率显著降低,产品质量得以提升,生产过程也变得更加稳定、可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高校思政课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高校思政课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思政课通过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经济领域输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在商业活动中,诚信是企业立足之本,思政课对诚信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经济活动中坚守道德底线,维护市场秩序。一个秉持诚信原则的企业,在合作中更容易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思政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担当意识,鼓励学生在经济发展中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具备创新思维与担当精神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例如,一些大学生受到思政课中创新精神的激励,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研发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或服务,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多方面的新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需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融入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新经济形态下的社会变革与发展需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结合新质生产力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教学方式需更加多元化与现代化,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需求。借助数字化教学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等,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思政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经济场景,提升其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1.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思政课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的经济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许多高校开展了经济伦理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在经济领域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这些课程和讲座,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利益和道德责任。部分高校积极推动思政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组织学生参与地方经济调研、产业发展规划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建议,促进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合作。
2.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政课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已初见成果,可现存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从教学内容来看,部分思政课程未能紧密贴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所采用的教学案例老旧,对新经济形态和新技术应用的剖析浮于表面。讲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时,未能及时引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案例,致使学生难以把握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趋势。像在阐述经济增长模式时,依旧过度依赖传统工业经济案例,而对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避而不谈。
教学方法层面,传统讲授式教学依旧占据主导,互动性和实践性严重缺失。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很难把所学的思政知识运用到经济实践中。实践教学环节常常只是走走过场,既没有有效的组织,也缺乏专业的指导,无法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些高校组织的企业参观活动,仅仅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地看看企业生产线,却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企业发展理念、企业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原因探究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理念方面,部分高校对思政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将思政课视为单纯的理论课程,忽视其在培养学生经济素养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难以在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有些教师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了解甚少,无法在教学中结合这些技术讲解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课程体系方面,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机的协同育人机制。经济类课程与思政课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衔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思政知识与经济知识融会贯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缺乏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与效果提升。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1.教学内容创新
融入新质生产力相关理论与案例:高校思政课应系统地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理论纳入教学内容,如讲解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时,引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如何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与安全性,以及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变革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运行机制。
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紧密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将这些问题引入思政课堂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就“双碳”目标下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探讨能源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发展。
强化思政课与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思政课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合。在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同时从思政角度探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
2.教学方法改革
借助数字技术,打造魅力课堂。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潜力,全力开发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制作生动形象的动画,将复杂抽象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拍摄短视频,记录产业变革的精彩瞬间;设计虚拟仿真教学课件,给予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多媒体全方位展示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革新与科技创新硕果,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讨论,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实现作业线上提交与批改,从而有效地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强化实践教学,培育综合素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产业园区开展调研,亲身感受新质生产力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经济项目策划、市场调研等工作,让他们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切实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邀请企业专家现场指导,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3.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新质生产力与经济知识储备: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课程和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授课交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并关注发展动态,支持其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鼓励教师参与经济实践与学术研究:让教师深入企业积累实践经验,参与咨询、技术研发等活动并融入教学,支持其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提升学术水平与影响力,鼓励融合研究。
4.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新质生产力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岗位、项目与技术指导,高校给予人才和智力支持,实现人才供需对接,高校和人工智能企业共建基地开展项目合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推动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获取政策支持与资源:积极争取政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政策和资源投入。政府出台政策、设专项基金支持教学实践与师资培训;高校与政府合作开展调研,为决策提供依据,获取多方面支持,如政府设基金,高校助力区域经济规划调研。
参考文献:
【 1 】洪银兴 . 新质生产力 : 逻辑、内涵及路径 [J]. 经济学家,2024(07):5-14.
【2】冯刚,牛瑞雪.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J].新华日报,2024-10-22(011).
【3】陈金龙.把新质生产力理论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24(11):24-26.
【4】林崇德.积极推进高校与中小学协同育人[J].中国大学教学, 2020(02):4-8.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规划课题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政课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编号GJB14243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丁爱云,1980 年 3 月,女,汉族,黑龙江省富锦市,黑龙江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