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宇,(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维度,其价值实现面临课时虚化、实践弱化等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以校园义工机制为创新载体,通过全员化档案建设、社团化组织培育、多样化项目开发、多元化评价激励的四维策略,构建”人人可为-有伴共为-有岗能为-乐其所为”的劳动教育闭环体系。实践表明,该机制可有效突破时空限制,使服务性劳动参与率达 100%,为中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实施提供可复制范式。
关键词:校园义工;志愿者;义工档案;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国家战略定位与中学实践困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在 “五育并举” 的育人格局中,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然而,当前中学劳动教育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在课程设置层面,虽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规定劳动教育每周不少于 1 课时,但调研数据显示,63% 的中学存在课时被挤占现象,劳动实践类课程常被压缩为理论讲解;在实施层面,劳动教育呈现 “三重三轻” 倾向 —— 重形式轻实效、重传统轻创新、重校内轻校外,导致学生劳动教育未能落到实处。
深层症结在于劳动教育实施系统的结构性缺陷。教育评价体系的功利化导向使劳动教育沦为”软指标”,在升学压力下成为最先被挤压的课程;劳动场域建设滞后导致”无地可劳”,城市学校普遍缺乏校内外劳动基地;课程设计碎片化严重,缺乏贯穿学段的系统规划。这种现状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要求的”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形成强烈反差,直接导致学生劳动素养的缺失。
二、校园义工机制:破解劳动教育困境的创新路径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实现突破需要更具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全员的义工成长档案、建设多层次的义工社团组织、提供丰富的义工服务岗位、形成多元的评价激励体系等途径,构建系统的校园义工机制可以成为破解劳动教育困境的创新路径。该机制将带来多重效益:既能解决劳动教育课时不足的问题,又能通过真实情境的服务性劳动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以”服务性学习”理论为基础,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化的机制设计,使劳动教育从”软指标” 转变为”硬约束”,使劳动教育突破时空局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构中学义工培育机制的实施策略
1.队伍发展全员化——建立全体学生的志愿服务档案,让义工“人人可为”
当前国内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特点是运动式、活动式的,或是为大型主题赛事或活动服务,校园内也有类似现象。我们的志愿者工作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为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只有少部分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而绝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或者肯本毫不关注。我们更应秉承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原则,改变志愿者是少数人的专利的局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参加志愿服务的意识。为了让人人都是义工便于落实,需要为所有同学建立义工档案,印发《义工手册》是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模式。学生在起始年级入学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发一本精美的《义工手册》,学生在每次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包括校外),都会留下记录或签章,跟踪记录这个学生中学阶段的志愿服务经历。通过《义工手册》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义工成长档案,实现”一生一册”的动态追踪。这不能是一本孤立的手册,还有一整套与之配套的措施,后续的考评、激励等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以此为基础。具体在后文考评机制内容中详细阐述。
2.组织建设社团化——多层次打造精品义工社团,让义工“有伴共为”
面对人人都是义工的新格局,组织协调非常重要,必须处理好“全员义工”与常备队伍的关系,务必做到协同发展,既要保障面上的教育广度,也要保证点上的机动性,既要保障人人参与,更要保障组织得力,具有可行性。义工活动毕竟是一种自发自愿的活动,如果一味的通过行政班级的渠道把工作分配下去,就偏离了自愿的基本前提。所以,建立学生自发的义工队伍就成为主要方式——建设义工类社团。以学生义工社团的形式,学生自发组建一批志愿服务类社团,并且学校的指导下,为每个社团聘请指导老师或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努力打造一批成熟的高质量的精品社团。
这些社团整体上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综合类社团,这类社团可以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服务项目。比如学生志愿者协会这样一支常备骨干队伍,控制合理的规模,人数不追求多,精益求精,确保随时有任务就能及时顶上去。第二类,专一类的义工社团,如学生自发组建或与校外结构联合设立的针对某一个项目社团,比如地铁服务类社团,儿童福利院类社团,图书馆志愿服务类社团,景区服务类社团,书籍捐助类社团等。因为活动的组织需要有延续性,通过这些社团的建设,形成一个个有针对性的常备骨干队伍,社团骨干成员除了自己带头参加专业类的志愿服务活动,关键是与合作单位做好长期合作的各种衔接工作,既是服务者的角色,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各社团定期公布服务岗位,向校内学生招募临时会员,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到不同的服务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支相对专业的社团团队,使活动的质量更有保障,服务内容更丰富。对于这些社团的主要成员,伴随着活动的组织策划,对于他们自身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3.活动内容多样化——多渠道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让义工“有岗能为”
义工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有一份义工档案、参加了一个组织,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历练,在体验中成长。学校需要努力通过不同渠道多层面的开发志愿服务岗位,为义工们开展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平台。从服务区域上大致可以划分两大类:①校内志愿服务岗位。比如校园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食堂就餐排队的引导,图书馆、实验室、艺术楼、体育馆等部门的协助服务,校园重大活动或赛事的志愿服务岗位等。义工活动首先要能够在校园内广泛的开展起来,参与到校园运转的各个细节,通过学生参与校园的各项义工服务,也是对爱校教育的巩固。②校外志愿服务岗位。学校需要加强与社会各部门或机构的联系,选择适合中学生开展的且有安全保障的项目,进行稳定的合作和深度的开发。比如:与各敬老院合作,定期开展敬老服务活动;与各级图书馆和大型书店合作,开展图书整理服务;与地铁或车站合作,开展志愿向导服务;与博物馆或景区合作,开展志愿小导游服务;与盲校、聋校或福利院合作,开展针对特殊少年儿童群体的联谊活动;与大型赛事组委会合作,提供赛事志愿服务;与慈善总会等正规的社会专业机构开展多边合作,通过官方渠道面向困难群体(特别是困难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与高校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志愿服务项目。
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多方合作,搭建多样平台,将上述这些服务项目,分门别类整理出来,与各义工社团对接,定期在校园内公示各阶段的服务岗位,在岗位数量上确保学生义工们有足够的项目可以去实践,通过丰富的义工体验活动促进中学生义工精神的全员培育。
4.考评激励多元化——建立系统的评价激励机制,让义工“乐其所为”
因为志愿服务毕竟不像学习成绩那样,直接对学生升学产生影响,处于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家长、学生都不太容易重视,即使学校想要抓好这块工作,也很难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仅凭一时热情参与的多,长期坚持的少,能把志愿服务精神在心里深度扎根更难。所以,学校必须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评价激励制度,才能保障校园义工精神的全员培育持续健康发展。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充分发挥前文提到的《义工手册》的作用。①首先,《义工手册》是一册“账本”,为义工的考核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志愿者自身也可对照手册上的记录,及时的对自己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特别落后了,则要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有一定鞭策作用。②《义工手册》是一份“纪念”,强化了志愿者工作的激励作用。我们不能让《志愿者手册》成为一个纯粹的“账本”,更应将它打造成一份值得珍藏的纪念品。手册的设计制作尽可能的精致精美,有护照一样质感。里面有学生中学时期详细的志愿服务记录,是一份美好的回忆。虽然,理论上纯粹的志愿者,是不会太在意手册这类东西。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毕竟他们还未成年,必要的激励引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一些方式让他们持续保持这种热情。
(2)将志愿服务与各类推优评选进行衔接。学校定期采集统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数据,建立学生的 “义工积分”档案,将此积分与各项评优挂钩,作为各种先进人物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比如少先队推优入团、学期末评选三好学生等各种荣誉称号、参加学生会和大队委员竞选等活动,作为参加资格认证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达到一定的基本积分才能通过。
(3)加大专项表彰宣传的力度。从学校层面定期结合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的次数和表现,由各社团和各班级推荐优秀志愿者,学校按照和三好学生等荣誉一样的标准进行隆重表彰,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激励引领作用。与社会接轨,提高表彰的含金量。积极与慈善总会等官方组织合作,帮助大部分积极分子办理具有官方效能的“义工证”,并且推荐优秀代表参评专业慈善机构的优秀义工称号。通过媒体、网站和公众号及时报道宣传重大义工活动或先进事迹,进一步发挥激励作用。
总而言之,通过一系列配套的考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坚持公益,并且乐其所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 2020-03-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张志勇, 刘宝剑.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重构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 2021, 42(05): 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