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荳,(广州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飞快,正在改变大学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学术论文这方面。民办高校因为师资力量不够强、教学资源有限,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术写作课程面临不少麻烦。本研究以广州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学术写作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 ChatGPT 的应用现状、挑战及应对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教师们对 ChatGPT 这类人工智能工具,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不过,大家也担心会出现学术诚信问题,怕学生写出来的东西缺乏原创性,还担心培养不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一方面,大家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让它给教学帮忙,实现人和机器共同协作;另一方面,老师们自身也要提高专业能力,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要求。这些研究成果,既能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也能给出实际操作的指导,对其他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成式 AI; ChatGPT; 学术写作课程; 教学挑战; 应对策略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最近,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像 ChatGPT 这种大型语言模型,正在改变人们和机器沟通交流的模式。ChatGPT 作为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的智能语言处理系统,能够通过对海量文本数据的训练,生成符合语境逻辑的连贯文本。它的功能特别强大,不但能像普通人那样自然流畅地聊天,还能进行逻辑推理。在很多内容创作方面,它都能派上用场,比如说总结文章大意、翻译语言、创作创意作品,甚至还能帮忙写学术论文。在教育领域,它可以协助老师开展教学工作、解答专业学术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它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平台,让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这也可以给教育技术的进步带来新的机会。不过,随着这项新技术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虽说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个性化,但也可能产生一些麻烦,比如抄袭、作弊、学术不端,还有过度沉迷和依赖等一系列问题。
在大学里,ChatGPT 的使用正在改变我们学术写作课的教学方法。从好的方面来说,它能像个智能小助手一样,给学生在写作上出主意,帮忙润色文章,纠正他们的语法错误,这能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有进步。从不好的方面看,它能自动生成大量的文本,这让学术界很担心学术诚信、学生写作的原创性,还有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写论文的时候全靠 ChatGPT,自己不动脑筋思考和推理,时间长了就会削弱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导致学术不端的行为。
Weissman 曾说过,“ChatGPT 说不定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大麻烦,就像一场瘟疫一样” 这一观点听着略显夸张,但也能看出学术界的专家们确实很担心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如何在充分利用 AI 赋能学术写作的同时,又能避免它可能带来的学术风险呢?成为了大学教育改革里一个很急迫的问题。
本文以广州理工学院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 ChatGPT 在学术写作教学里的实际应用情况,还有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这项研究旨在为民办本科院校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方案,让它们能在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下,优化自己的教学。另外,也是想给以后民办高校学术写作课程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术写作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教育的推进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民办高校英语专业逐渐加强对学术写作课程的重视。然而,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术写作课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及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不足,写作技巧薄弱;学生独立写作能力不足,依赖性强。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能发现学生们普遍有不少的问题。比如说,他们不太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写东西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好,写作技巧更是不熟练。而且,因为学校没有安排系统的学术写作训练,好多学生自己写作文的时候,特别爱依赖外面的资料,独立性很差,很难学会自己独立写东西。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术写作质量,也对他们未来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产生一些挑战。因此,深入分析民办高校学术写作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这对提高课程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广州理工学院作为案例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在研究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术写作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广州理工学院作为研究案例具有重要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其学术写作课程的建设特点、教学模式及面临的挑战,能够反映出多数民办高校的普遍现象,通过研究它,其他民办高校能学到不少有用的经验。
首先,广州理工学院在民办高校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的学术写作课现在有不少问题,像课程体系不太完善,能用到的学术资源有限,学生们的学术能力也是有高有低,水平不一样。其次,该学校课程设置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考核也主要看实践表现,这跟当下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方向很契合。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对其他类似的民办高校调整课程体系、提高学术写作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所以,研究广州理工学院的学术写作课程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民办高校英语教学的真实状况,还能为以后课程改革提供实实在在能用得上的经验,在理论方面也能给出支持。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与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收集手段,再结合数据统计与文本分析去探讨广州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学术写作课程现在的情况、遇到的挑战和改进方向。通过实证数据去揭示该课程在教学设计、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法,参考了国内外学术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也结合了实际教学情况。问卷里主要问了这些内容:
老师们对学术写作课的理解,还有教学经验(比如课程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教学方法、怎么评估学生);
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像学生的语言水平、培养学生写作时的批判性思维、怎么看待使用 AI 工具等);
老师们对课程改革有什么建议和需求。
问卷里除了有封闭式问题,也有开放式问题,有单选题、多选题,还有能让老师们自由发挥的开放性题目,这样就能从多个角度了解老师们对课程现状和改革方向的看法。
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广州理工学院英语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在线发布,共收集到 96 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理工学院英语专业曾教授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师。另外,对于问卷里那些开放性问题,老师们回答的内容,我们也做了分析,挑出了关键的主题词,这么做是为了更深入地弄清楚老师们对学术写作课改革有哪些重要的想法。
三、数据分析
1.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如图 1),20-30 岁和 40 岁以上的老师人数差不多都占了 41.49%,而 30-40 岁的老师比较少只有 17.02%。这也可以得出该高校教英语写作的老师主要是年轻的和年长的教师居多,中间年龄段的老师并不多。这种年龄分布可能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比如,年轻的老师可能更愿意尝试新的技术,年长的老师可能更倾向于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在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和对 AI 工具的接受程度上也有可能会保持不同的意见。

2.教龄分布
从教学年限来看(表 1),超过一半(53.19%)的老师,教这门课的时间还不到 1 年,而教了 3 年以上的老师,只占 29.79%。这说明,在这所高校里,教学术写作课的老师们,教学经验差别挺大。那些教学经验少的老师,在设计课程、整合学术资源,还有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面可能会遇到更多难题;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给学生做学术指导、优化课程内容上,可能会更有优势。

3.AI 写作工具使用情况分析
对于教师对 AI 写作工具的接受情况方面,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像 ChatGPT 这样的 AI 写作工具,已经有 44.68% 的老师正在使用,还有 34.04% 的老师打算以后用。这也意味着有 78.72% 的教师都乐意在学术写作教学里用 AI 工具,积极性比较高。不过,也有 21.28% 的老师说,他们既没用过,也不打算用 AI 工具。这些老师不愿意用,可能是因为对新东西比较保守,不太敢尝试;也可能是担心 AI 写出来的内容质量不行;还有可能是顾虑用 AI 会不会影响学术诚信。虽然现在 AI 工具越来越流行,但从这个调查结果能看出,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对 AI 工具的接受程度保持不一样的态度。
现在,很多老师都开始用 AI 工具来教学生写论文,这可能会让教学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怎么在课堂上教学生正确用 AI 工具,让他们在写论文时能用得上,但又不过分依赖它,这成了现在教学改革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而且,不同经验的老师对用 AI 工具的态度也不太一样。年轻的老师可能更愿意把 AI 当作一个教学帮手,而经验丰富的老师可能更担心 AI 会影响学术诚信。
4.总结
在这一章中主要分析了参与调查的教师们的年龄、教龄以及他们使用 AI 工具的情况。调查发现,这些老师在年龄和教学经验上差异还是较大的,同时 AI 工具在学术写作课程中的受欢迎程度还是比较高,不过还是有一些老师对它保持谨慎的态度。这些情况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 AI 工具在学术写作课里具体是怎么用的,又会碰到哪些难题,给后面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背景信息和借鉴的意义。
5.教师特征对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影响
(1)教师年龄与教学效果评价的关联
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对学术写作课效果的看法(如表 2),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不同(X²=14.447,p=0.025)。具体来说,20-30 岁的年轻老师对这门课的评价比较高,有 50%觉得“非常好”,55.56%的教师觉得“良好”。而 40 岁以上的年长老师评价就相对低一些,48.94%觉得“一般”,80%觉得“较差”,而且没有一个选“非常好”。这种差异可能也是因为年轻的老师比较认可现有的课程模式,而年长的老师可能因为教学标准更严格或者观察得更细致,所以对课程的效果会更加谨慎。

(2)教龄与教学效果评价的关联
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教龄教师对课程的评价,,就能发现结果显示显著的差异(X²=13.076,p=0.042):
那些教龄短,也就是教书 1 年及 1 年以下的老师,对这门课程评价很高,83.33% 的人都觉得课程 “非常好”;教龄较长,有 3 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 对课程评价较低,没有一个人觉得 “非常好”,大部分人觉得课程 “一般” (占比 29.79%),甚至有 40% 的老师觉得课程 “较差”。
这也能看出,和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比起来,教学经验少的老师,可能更适应现在的教学模式,也更认可这种模式。而资深老师因为教书时间长,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对课程内容、上课的方法等方面,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3)课程优化建议
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建议针对资深教师群体优化学术写作课程,包括:
优化课程内容:增加高级学术写作、论文发表、研究方法等模块,去更好地匹配资深教师的教学需求。
推行分级教学:设置初级与高级学术写作课程,以满足不同教学经验教师的需求,提高课程的适用性。
增强教学反馈机制: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获取教师对课程的反馈,并依据教龄差异对课程做出相应调整。
6.AI 工具对学术写作课程的影响及优化建议
(1)AI 工具的影响分析
从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如图 2),大多数教师都认可AI 工具在学术写作教学中产生的影响,而且有的采取或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办法里,“教学生怎么合理使用 AI 工具” 的老师最多,占了 96.36%。这也说明老师们更愿意通过教技术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用 AI 来帮忙写东西。还有 94.55% 的老师选择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这表明老师们普遍觉得 AI 技术可能会让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出问题,所以得强调规则,约束学生行为。不过,“提高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反思和创造能力” 这一项只有 63.64%的老师选了,这就说明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家不太重视培养学生这种更深入的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太依赖 AI 工具,写出来的东西原创性变差这个情况,老师们主要采取的办法是:94.55% 的老师选择 “强调学术诚信”,78.18% 的老师选择 “进行过程性评估”。要是遇到学生写作方式太单一的问题,老师们更倾向于 “增加分析能力训练”(占比 68.12%),还有 87.1% 的老师会选择 “组织课堂讨论”。

图 2 学术写作课程中 AI 工具影响与应对策略的百分比分布图
(2)AI 影响下的教学优化建议
①加强 AI 伦理与学术诚信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们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意识。在学术写作课上,要给学生讲讲使用 AI 的规矩,再分析一些学术诚信方面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清楚 AI 工具的使用范围,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另外学校也要设立一种 AI 生成内容检测机制,减少 AI 代写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
②推进 AI 赋能的教学创新
要引导学生把 AI 当成写作的帮手,而不是让它完全替代自己的写作。比如,让学生用 AI 来润色语句、修改语法错误,但不能直接让 AI 生成整篇文章。利用 AI 技术开展互动式的写作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要多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熟练掌握鉴赏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在修改、润色语言的时候,能展现出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③采用“过程性评估”模式,减少 AI 过度依赖
让学生分阶段提交他们的作业,比如先交写作提纲,再交初稿和修改后的稿子,最后提交最终论文。这样能保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而不是只靠 AI 生成内容。还要建立一个机制,让学生在交作业的时候说明自己用了哪些 AI 工具,用的程度怎么样,提高作业完成过程的透明度。
7.AI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从大家提到的词来看,“学生”“AI”“生成”“规范”“工具”这些词出现得最多(如图 3)。这说明老师们主要关心这几个方面:
(1)“学生”是大家讨论的焦点,这可能意味着老师们很关心学生在改革中的角色、受到的影响或者能从中得到的好处。
(2)“AI”和“生成”经常被大家提到,这说明老师们觉得 AI(特别是像 ChatGPT 这样的生成式 AI)在教育改革里是很重要的存在,教师们会用在课堂教学、作业生成、评价等方面。
(3)“规范”这个词出现得也比较频繁,这表明老师们在 AI 引进课堂的时候,特别关注怎么制定和执行使用的规则。比如,建立 AI 使用的伦理准则,明确 AI 能用在哪些教学环节,以及怎么在不影响学术诚信的情况下合理使用;还有制定 AI 评估的标准,比如是不是要标注 AI 生成的内容,怎么在学术评价体系里合理区分 AI 的参与度等。
(4)“工具”和技术这个词出现,说明老师们可能把AI 看作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
(5)虽说 “创造性” 和 “创新” 这两个词,在调查结果里出现的次数,没有其他一些关键词那么多,但从它们出现这一点能看出,有部分老师在担心 AI 会不会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产生影响。有的老师认为 AI 能带来积极影响,它可以像个思维引导助手,帮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更准确,让他们的写作水平整体得到提升。不过也有老师觉得存在负面影响,要是学生太依赖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导致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越来越差,对他们以后在学术方面的长远发展不利。所以,老师们普遍觉得,在教育中运用 AI 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同时也得规范使用 AI,避免出现不好的情况。

图 3 :AI 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词频率分析
四、应对策略
现在世界越来越开放,每个人的学习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所以说,学术写作课不能只教老一套的写作技巧,还要下功夫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信息素养和适应科技变化的能力。尤其是现在 AI 技术,像 ChatGPT 这样的生成式 AI 工具发展得飞快,教育既面临一些挑战又会有一些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在AI 时代,怎么把课教得更好,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1.放宽心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
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ChatGPT 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冲击,而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大的破坏性。其实,人工智能还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在创造力、逻辑推理和情感共鸣等方面,它都比不上人类。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所以,教师们不用太担心自己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反而,应该好想想怎么利用它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有趣,这样也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面对新技术,逃避是没有用的,只有积极适应它,不断学习才能在教育变革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借助 AI 赋能,实现人机协同教学
在教育领域,想要正确用好人工智能,关键得做到人和机器相互配合,也就是让 AI 给教学帮忙,而不是添乱。当人工智能走进课堂,以前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交流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变成老师、学生和 AI 一起互动的新模式。在这种新的互动模式下,怎么创新教学方法,这就是老师们得好好思考的问题了。
3.持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以适应 AI 时代
老师专业能力强,课才能教得好。现在 AI 发展得飞快,推动了老师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本事。在这个 AI 的时代,教学可不只是给学生讲讲知识就行,还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会用各种技术,并且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老师可以去参加线上的教育技术研讨会,也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学习,学习如何把 AI 运用到学术写作教学中。还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问题。
五、结论
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是来抢教师饭碗的,反而是推动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帮手。面对 AI 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会,老师们得主动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借助 AI 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好,提高上课的质量。同时,自己也要一直努力提升专业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本研究不仅为民办高校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也给所有高校在 AI 时代怎么优化课程、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想法。
以后的教育,就是人和机器一起配合、互相促进的时代。老师们只有不停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在这场教育变革里不落后,带着学生更好地适应 AI 助力的学术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来都没变过 ——AI 不会把老师替代掉,而是让老师的教学变得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Cai,L.J.(2017).Students’perceptions of academic writing: A needs analysis of EAP in China[J].Asian-focused ELT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ices from the far edge,127-151.
【2】Tlili,A.,Shehata,B.,Adarkwah,M.A.,Bozkurt,A.,Hickey,D.T., Huang,R.,& Agyemang,B.(2023).What if the devil is my guardian angel: ChatGPT as a case study of using chatbots in education[J].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10(1),15.
【3】Weissman,J.(2023).ChatGPT is a plague upon education[J]. Inside higher ed,8.
【4】陈心想,&董书昊.(2022).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3,77-84.
【5】陈增照,石雅文,&王梦珂.(2023).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的现实图景——教师对 ChatGPT 的应对策略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2),75-85.
【6】顾小清,胡艺龄,&郝祥军.(2023).AGI 临近了吗:ChatGPT 热潮之下再看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1(7),117.
【7】李佐文.(2024).ChatGPT 赋能外语教学:场景与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6(1),109.
【8】王佑镁,王旦,梁炜怡,&柳晨晨.(2023).“阿拉丁神灯”还是 “潘多拉魔盒”:ChatGPT 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5(2),2.
【9】王佑镁,王旦,梁炜怡,&柳晨晨.(2023).ChatGPT 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与规避进路[J].Open Education Research.
【10】朱永新,&杨帆.(2023).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 : 机遇 , 挑战以及未来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41(7),1.
【11】张雪梅.(2006).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之调查[J].外语界,(5),28-32.
基金项目:2024 年广州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ChatGPT 技术冲击下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术写作课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以广州理工学院为例(2024KY008)。
作者简介:冯荳(1999 年 8 月-)女,汉族,广东惠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