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房俊、杨玲、周泰石、杨丽莎,(空军军医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具体策略、成效与反思。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通过挖掘文本中的政治认同、道德理念、文化自信和时代精神,使得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策略;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课程思政与人文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使命,更肩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塑造价值观念的重任。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1.大学语文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天然的思政教育平台。从《诗经》的“民胞物与”到《论语》的“仁者爱人”,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理想、价值追求,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2.课程思政为大学语文注入时代活力

大学语文教学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社会责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3.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协同育人

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改革,可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教师通过挖掘经典文本中的家国情怀、道德理想、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呼唤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大学语文教学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大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天然的德育功能。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文学作品中感受道德情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引导

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跨学科融合与综合素养提升

课程思政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提升综合素养。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是改革的核心。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建设、评价体系及协同育人等方面展开,旨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实践教学准备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相关的章节。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将语文教学与国家政策、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2.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中,老师再课堂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他们平等地进行交流,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用“指导”的方法来确保他们获得知识,而不是用“填鸭式”的方法来进行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可以运用如:课堂分组讨论、小组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3.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织博物馆研学、历史遗迹参观、诗词诵读会、文化展演、志愿服务等活动,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写作训练,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社会观察报告等,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优化评价体系是改革的重要保障。

优化评价体系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传统考试外,增加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写作能力等评价指标,注重过程性评价,此外,还可以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不断改进。

五、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1.成效分析

(1)价值引领作用增强

语文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比如,在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民族精神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社会和民族文化。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2)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改革后的语文教学注重实践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社会实践、写作训练等方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学生表示,课程思政的融入使他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主动参与度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

2.反思与挑战

(1)思政元素融入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理解较为表面和片面,未能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部分篇目的思想内涵,导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此外,思政元素的融入范围有限,多集中于经典作品,而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不足,难以全面覆盖学生的思想需求。

(2)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缺乏讲授思政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参差不齐。如何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成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

(3)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目前的评价体系仍以基础知识卷面考核为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重视程度不足。如何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体现其思想成长,是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六、结论

“课程思政”理念从提出到现在的的时间并不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与优化,积累成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以达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道且阻长,行则将至。”未来需要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卜岩,马睿,高校语文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5
【2】宋忠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 2024.4.1
【3】何然,周晓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语文课的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J].汉字文化,2024.9.30
【4】王瑾,课程思政导向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J].《才智》,2020.9.1
【5】吴琼,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3.1
【6】王伟,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12.20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