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华,(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仍然无法很好地表达音乐情感。这种现象在各级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本文将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分析教学中的三个关键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在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时,提升音乐表达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教学方法
一、夯实基础训练,培养表现力根基
1.音色控制的系统训练
音乐的元素很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还是音色。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钢琴学生普遍存在着对音色的忽视,只注重能不能弹准,而没有充分了解如何塑造音色。首先应该从最基本的触键方法入手,让学生了解每一次手指与琴键的触键都是一种“语言”的发出,哪怕是一个连带弹音的指尖轻触也尽量要成为一次音色的倾诉。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 pp 到ff 音量的不同变化,进而让他们了解力度保持不变时,以不同的触键速度也可以带来截然不同的音色。让学生进行单音的练习,掌握音色上的力度,如同教学中央 C 一样,让学生用右手大拇指反复不间断地弹触,像用手轻轻地触摸一样,而不能简单地“弹击”。如果学生反复练习这样“单音”,会在不知不觉间养成对音色变化的敏感。
2.节奏感的培养方法
音乐的速度和节奏为音乐表现提供了情感基础。不少学生节奏不稳并不是由于技术能力上的欠缺,而是缺乏内在的节奏感。教师应尽量避免让学生一味依赖于节拍器,而是可以借助人的自然律动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初学者可以让学生通过走的节奏练习二拍子、三拍子的步伐,比如说通过 “1-2-1-2”和“1-2-3-1-2-3”的速度脚步训练。身体与节奏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更直观的感受。在使用节拍器时应该适当。初学者不宜一开始就用节拍器,先定位好练习速度,关掉节拍器让学生靠感觉演奏下来,演奏完成后再打开节拍器进行速度比对,以此来让同学们更加保持稳定的节奏,又不至于演奏起来过分刻板。对于复杂的节奏练习应该有条理。比如切分音的练习可以先拆分,将附点的节奏变为“长—短”的方法进行练习,三连音可先用口唱“1-2-3”,然后过渡到演奏状态。对于复合节奏的训练可先左右手分开来练习,熟练之后合并。老师还要注意让学生注意在乐句的划分中自然呼吸,避免节奏练习过于生硬影响音乐情感的表现。
3.踏板使用的指导要点
踏板是钢琴演奏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同时也是容易误用的工具,许多学生只是习惯性踩住踏板,造成了音响的混浊不清。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使用踏板不应当只是为了延音,它更是表现音乐的工具。一开始,应让学生练习不使用踏板的清脆演奏,等学生手指扎实了,再慢慢使用踏板。右踏板要根据和声的变化,先让学生练习不使用踏板的和弦连接,在每个和弦变化时加踏板。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听一听使用与没使用踏板的区别。在一些作品中,比如印象派作品,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半踏板”制造朦胧的效果。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使用踏板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音乐的表现服务的,不应该为了使用踏板而使用。最佳的方法就是学生录音之后聆听回放,判断踏板是不是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二、深化音乐理解,提升表现力内涵
1.作品背景的深入讲解
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学生音乐表达能力的基础。大多学生的作品缺乏感染力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作品的情况,教师需要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时代风格等告诉学生,使其心中有作品、有音乐。在此方面教师要告诉学生作曲家的故事,如学生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贝多芬作为一位听觉受损的作曲家,最终仍然坚持创作的故事;当学生演奏肖邦作品时,教师可以联系肖邦的爱国经历和流亡背景讲述肖邦的故事。故事的叙述使学生有情感基础,学生就可以根据故事和传说进行演奏,这样音乐作品就有了音乐语言的内涵,学生表达情感的体验就会更加深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首先从绘画艺术等历史时期的图片入手,教师播放作品同时历史时期建筑、风景等图片,这些图片的播放会让学生对音乐有较直观的感受;其次是通过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同时期作品,可播放音乐听觉上的不同、时代上的不同,这些均会影响学生的钢琴演绎效果。
2.音乐结构的分析指导
对作品结构的分析理解,可比作一座建筑,只搞清楚各部分结构,却无法构建出整座建筑的完整性。很多学生在练琴的过程中就仅仅局限于局部难点,进而造成整首作品演奏支离破碎。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剖析作品结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理解音乐。可以从最简单的 ABA 曲式入手。让学生标记出主题部分,比如用蓝色标记出 A 段,红色标记 B 段,这样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能够明显看出音乐发展过程。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在教学中再介绍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更加复杂的曲式结构;此外对学生进行和声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不用讲深奥的理论知识,但是需要让学生知道和声色彩所带来的变化,在演奏属七和弦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和声的紧张感,以及最终解决的释放感。这样对于乐曲情绪的变化就有了一定的层次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将主题旋律唱出来,并分析主题旋律在该作品中的发展变化。或者用图形的形式对音乐的走向进行标记,比如用波浪线表示情绪上的波动起伏。这样的过程,都将让枯燥抽象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从而使学生的演奏层次更加清晰。
3.情感表达的启发引导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但大多数同学都是按照谱面上的记号去弹奏,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寻找音乐情感的线索,将谱面上的记号转化为有实际内涵的情感内容。对于寻找情感的线索,最直接的方法是用语言描绘。例如在弹奏伤感的音乐前教师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问学生“如果你用一个颜色来描绘这首音乐,你会选择什么颜色呢?”或者是“这首音乐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学生的回答可以反映出自己感受音乐的情感状态,然后教师再借助这些情感借助弹奏的音色、力度进行指导。另一有效方法就是肢体语言的运用,教师的示范演奏非常直观,僵硬的手臂代表着机械地弹奏,手臂的放松代表了歌唱性的旋律线条,教师可以把这两种状态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肢体的放松在音色上的作用;另一个就是聆听方式,让学生在闭眼聆听的同时,用声音感知音乐的情感变化;最后就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例如,弹奏同一曲子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要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来表达音乐。
三、丰富表演实践,锻炼表现力能力
1.课堂表演的常态化
钢琴演奏最直面的对象就是观众,而课堂就是最好的排练舞台。很多学生在平常练习的时候非常顺畅,一旦正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就出现演奏失误,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正规的舞台上缺乏实战经验。教师必须要将课堂当成一个小型的舞台,在课堂上定期开展完整的曲目演奏。具体方式,就是在每节课上,固定十分钟的时间让每位学生进行完整的曲目表演。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一场演奏的真实过程来进行,从学生走上台、鞠躬问好开始,一直到完整地弹奏曲目,都要认真对待。表演的学生不要因为看到同学们坐在观众席里而感觉受到了威胁,这时其他的同学要保持安静,尽量营造出正式演出的效果。教师可以全程使用手机记录下学生的演奏过程,之后演奏结束后马上回放,让学生从观众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演奏。回放时不要紧盯演奏曲目有无演奏错误,而应该主要观察学生在演奏中的心理变化。比如,在课堂表演中,学生是否由于过分地紧张而使演奏的动作不够灵活;或者因为学生害怕犯错而导致的演奏时过度小心谨慎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演奏前深呼吸,放松手臂肩膀,用一种更加自然地状态和方式去演奏。长期坚持这样课堂演奏实践的训练,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舞台经验的积累
课堂是学不完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登台、多演出,在班级联欢晚会到社区文化广场表演都是机会。很多学生第一节课可能会搞砸,但恰恰是他们不完美的尝试才能使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每次演出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回顾,并不是简单的“弹得好”或“下次”,而是对每个细节进行分析:哪个地方因为紧张节奏没把握好?这个乐段的情感需要更充分的表达吗?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演出感受,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同时,要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音乐会,不是听音乐会,而是带着问题去看,如,演奏家是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对音乐加以说明的?乐曲中的强弱对比是如何表现的?回来后再让学生进行模仿,把专业演奏家的表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3.评价反馈的及时性
面对单方面教师的点评,传统评价容易流于表面,可以用更多的形式,例如“三明治反馈法”:优点→缺点→优点。或同学互评,轮流当小评委,从聆听者角度,指出优缺点,这种更容易让同学发现教师没有注意的地方,例如“你左手的伴奏太响了,淹没了旋律”。这种方式不但能起到提升学生的鉴赏力,也能培养客观点评能力,关键的还是需要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下次课勿再犯。可以建立简单的记录表,在每次表演后简单写出表演的重点和主要优缺点,下次课前先进行回顾,这样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对表现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结语:
从培养目标来看,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需要在钢琴课堂教学过程中统筹兼顾,通过增强基础训练、深入音乐意境、广泛实践表演,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水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技术和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音乐表现能力的钢琴演奏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明璇.论如何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1):158-162.
【2】于馨淇.论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表现力[J].中国民族博览,2023(8):127-129.
【3】刘菁菁,任广明.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练—赛—演”教学中艺术表现力培养[J].魅力中国,2020(4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