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柄妍 邱婉莹 王娜 (天津理工大学 中环信息学院,天津 300380)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在“双创”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由于女性大学生的创业经历了诸多的困难,使得她们的创业成活率一直很低。本项目拟以女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女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四个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对女性创业意愿的作用机理,以期为提高女性创业成功度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创业意向;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
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张,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较于男性仍显不足。尽管国家积极推行”双创”政策,但女性创业的存活率依然偏低。女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不仅需突破传统社会角色的桎梏,还要平衡家庭压力与职场歧视的多重考验,其创业信心极易受到冲击。现有研究已证实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和成功率具有关键影响,然而聚焦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研究尚显匮乏。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切入,深度剖析其心理资本四维驱动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以期填补性别差异视角下创业心理资本研究的学术空白。本研究有机融合计划行为理论与创业事件理论,为创业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研究开辟新的分析维度。通过强化女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不仅能增强其应对创业挑战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这一研究为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路径,即构建”知识传授+心理资本培育”的双轨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
一、心理资本的多维架构及其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机制
心理资本被界定为个体在应对不确定性情境时所能调动的积极心理资源总和(Luthans, 2007),其核心架构由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与乐观四个维度有机组成。这四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动态协同,共同构筑起个体的心理资本系统。当聚焦于大学生创业领域时,心理资本则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全过程中展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其创业行为选择及最终成效具有显著的塑造作用。就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而言,主要涵盖个体、组织与环境三个维度:个体层面的年龄特征、教育背景与主观认知等因素直接作用于心理资本水平;组织层面的文化特质与领导风格等因素通过组织氛围间接影响心理资本的形成;环境层面的区域经济发达程度与文化价值导向等因素,则通过资源供给的可达性对心理资本产生间接塑造效应。
创业意愿是一个重要的前因变量,它体现了一个人积极地调节自己的精神资源以达到自己的创业目的的一种动态的心态。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充足的心理准备和可预测的未来行为。其中,内部驱动因素包括主动性人格特征、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热情和创造力等,它们对创业意愿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外部支撑因素包括创业环境支持、创业教育制度和社会网络资源等,这些因素通过资源供应和实践平台间接影响创业意愿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其中,心理资本作为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为创业意愿。心理资本包含了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等四个核心维度,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动态互动关系,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用机制。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了大量的经验资料,以检验这一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心理资本问卷》和《创业心理资本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适合女性大学生的特点做了相应的调整。调查问卷由基本信息收集、多维度心理资本测量和创业意向测量三部分组成。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女性大学生 890 人进行了精确调查。在资料处理方面,利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两种方法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并利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多变量变异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资本和创业意愿进行比较研究。
二、心理资本驱动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
本研究通过量化数据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揭示了女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与创业意向的复杂关系。
样本构成呈现出显著的人群代表性特征:低年级学生占比优势(大一 34.94%)反映了创业教育的早期渗透需求;农村户籍学生占比 58.09%高于城镇,暗示需重点关注资源获取能力较弱的农村生源创业支持;经管法类专业 29.89%的高占比,既体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意向的天然关联,也提示需加强其他专业的创业意识培养。
城镇学生心理资本优势集中在自我效能与乐观维度,这可能与成长环境资源可及性、社会支持网络差异有关。农村学生需通过实践平台搭建、成功案例示范等提升自我效能感;韧性维度整体较高,可能与女大学生群体面对学业、就业双重压力形成的抗压特质相关;希望维度在专业间存在差异,教育学类学生可能受职业路径稳定性预期影响,需加强该群体创业愿景引导。
创业意向在年级、专业上的一致性分布,与心理资本的部分维度差异形成有趣对照。这表明创业兴趣具有普适性特征,但转化需心理资本支撑。不同专业对创业意向的抑制作用有限,反而提示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潜力空间。低年级学生的创业准备度不足,需构建阶梯式培育体系。
三、心理资本四维度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差异化驱动机制
实证研究结果证实,心理资本整体及其包含的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与乐观四个维度,均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维度的作用路径与影响阶段存在显著分化:希望维度作为前瞻性心理资源,成为创业动机激发的首要触发因素,这与创业活动本质上的机会识别特性形成理论呼应;自我效能感通过强化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正向认知,有效增强创业动机的强度;韧性维度则主要作用于创业动机的维持阶段,帮助个体克服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其动机维持功能体现了创业实践的动态调适需求;乐观维度虽对动机的直接激发作用未达显著水平,但在后续创业实践中展现出重要的心理缓冲价值,有助于个体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心态。这种维度间的功能分化与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的立体驱动体系。
四、心理资本四维度驱动下的大学生创业支持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基于心理资本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与乐观四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差异化驱动机制研究,本研究提出构建” 认知重塑-心理赋能-系统支持”创业支持生态系统,具体策略如下:
1.构建认知培育体系
从课程嵌入的角度,在创业教育中增设“性别与职业发展”模块,通过案例教学揭示“女性不适合创业”等偏见的非理性本质。结合案例说明创业能力与性别无关,而与资源整合、决策力等核心素质相关。
从认知干预的角度,采用“成长型思维训练”,引导女大学生将“我不行”转化为“我暂时未掌握”。如在商业计划书撰写中,设立分阶段目标,每完成一个环节即进行正向反馈,逐步积累“我能做到”的实证经验。
从实践锻炼的角度,通过校园文创市集、社群电商运营等,让学生在真实交易中体验“需求洞察—产品迭代—用户维护”全流程。
从认知重塑的角度,邀请有经验的、转型的企业家分享,增强对风险的耐受度与韧性。
2.构建家校社共育体系
一是社会支持,通过定期沙龙促成跨校、跨行业经验共享。如理工科女生与商科学生组队,既能突破专业局限,又能消除“技术领域女性弱势”的自我设限。
二是家庭支持,开展“家长认知提升活动”,通过亲子商业模拟游戏,让家庭亲身感受女性创业价值,化解代际观念冲突。
3.建立评价体系
引入心理资本动态评估工具,如“创业心理能量图谱”,从入学到毕业持续追踪自我效能、韧性等维度变化。在创业竞赛评审标准中增加“心理成长权重”(占 30%),重点关注参赛者在挫折中的应对策略、团队冲突解决能力等非技能指标,引导其重视心理资本积累。
认知培育体系的核心,在于将心理资本开发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路径”。当女大学生在认知层面突破性别桎梏,在实践层面获得渐进式成功体验,在社会层面感受系统性支持时,其心理资本的四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将形成协同增强效应,形成可持续的创业心理资本发展机制,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成功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钟云华,余素梅,雷杰.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失败修复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3(02).
【2】余素梅.心理资本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失败学习——基于失 败 成 本 与 失 败 宽 容 双 重 调 节 的 分 析 [J]. 教 育 发 展 研究,2024,44(03):65-74.
【3】吕林樨,曹兰芳,孙刚.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创业动机的中介作用及户籍因素的调节作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01):4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