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渊,(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以赛促教”作为创新教学范式,将竞赛元素深度融入高校排球教学实践,通过开展多元教学赛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培养协作精神与竞技意识,教学实践显示,该模式不仅推动教学方法革新,活跃课堂氛围,还助力学生扎实掌握排球基础技能,塑造优良体育品格与团队协作理念,在优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形式方面,“以赛促教” 优势显著,对提升教学品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以赛促教;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教学效果分析

引言:
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引领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排球作为强调集体对抗的体育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技战术运用水平均提出较高要求,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足、训练形式单一、技能提升迟缓等弊端,亟需探索更具活力与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以赛促教”模式将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为高校排球课程注入全新动能,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1.教学理念的转变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迭代升级,传统以教师主导知识传授的模式正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聚焦能力培养与实践应用的教学范式,在此变革中,教师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型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排球教学作为高度依赖实践的体育项目,尤其需要实现从“知识传授”向“应用能力培养”的跨越,注重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以赛促教” 模式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通过营造竞赛情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进而显著提升教学成效。
2.“以赛促教”模式概述
“以赛促教”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以竞赛为导向,将比赛环节深度融入教学组织、内容设计与评价体系,实现教学与竞赛的有机融合,该模式秉持“以赛带训、以赛促学”理念,引导学生在比赛中检验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并动态调整学习策略,其主要形式涵盖课堂技术性比赛、小组对抗赛、阶段性积分赛等,通过设定科学的竞赛规则与目标,构建兼具挑战性与互动性的教学环境,从理论维度审视,该模式契合建构主义 “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建构” 的核心理念,以及体验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学习”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实践能力与心理素养。
3.排球教学适配性分析
排球运动的集体协作、对抗博弈与竞技特质,对学生技术水平、战术素养及心理素质提出多元要求,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快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进阶,“以赛促教”模式凭借竞赛场景创设,让学生在类实战环境中高频次练习,有效提升技术运用的娴熟度与临场应变能力,深化对规则战术的理解认知,团队配合作为排球教学的核心诉求,该模式通过竞争与协作双重驱动,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进沟通配合默契,比赛营造的紧张氛围与挑战机制,更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效能,全方位提升排球教学质量。
二、“以赛促教”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1.教学组织方式的重构
“以赛促教”模式突破传统教学与竞赛分离的固有框架,推动模块化教学与赛事活动深度融合,实践中,可依循课程进度将排球技术体系拆解为发球、传球、扣球、防守等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配套设置对应赛事环节,实现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巩固与检验,清晰界定教学目标与竞赛目标,既便于教师动态跟踪学生学习进展,也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成就感,在此模式下,教师角色发生多元转变,需承担教学组织者、学习评估者与成长引导者多重职能,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调配竞赛类型、优化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全程融入战术示范、现场指导与心理调适,全方位激活课堂活力与教学效能。
2.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
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是“以赛促教”模式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在高校排球课程体系构建中,需摒弃传统单一技术重复训练的模式,着力推动比赛规则与实战演练的深度融合,可将传球技巧教学与“传球接力竞技”“控球攻防对抗” 等赛事形式结合,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同时,依据学生技能基础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为基础薄弱学生定制专项强化方案,为高水平学生组织小组对抗赛事,针对性培养其战术思维与实战能力,针对技术难点教学,采用阶梯式分解策略,将复杂动作拆解为多个执行步骤,并借助比赛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优化动作规范,通过构建“训练-竞赛-复盘-强化”的循环教学结构,助力学生在持续的实战体验中深化技术理解、巩固技能掌握,实现能力素养的稳步进阶。
3.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以赛促教”模式要求突破传统单一技能考核的局限,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从技术掌握程度、课堂参与状态、赛场实际表现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引入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机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并通过组内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形成学习激励,教师评价侧重过程性记录,重点关注学生赛场应变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规则遵守情况等综合素质表现,同时借助视频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手段,将比赛数据转化为教学改进依据,据此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以数据驱动教学、以评价促进优化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三、“以赛促教”模式的实施效果与问题反思
1.教学成效的表现分析
“以赛促教”模式在高校排球教学实践中成果显著,突出反映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通过阶段性赛事考核与数据量化分析,学生在传球精准度、扣球力度、防守反应等基础技术上实现突破,特别是在对抗情境下的即时判断、动作衔接流畅性方面进步尤为明显,竞赛氛围的营造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显著提升课程参与度与持续学习热情,扭转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比赛过程中高强度的协作磨合与压力挑战,不仅强化了学生团队配合默契,更锤炼其抗压能力与临场决策水平,为综合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存在问题及原因探讨
尽管“以赛促教”模式展现出积极成效,实际运行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教学资源瓶颈制约竞赛活动深度开展,场地器材短缺、课时安排紧张等现实问题,致使大规模赛事组织常陷入人力调配不足、时间协调困难的困境,教师专业能力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实施质量,部分教师因缺乏竞赛教学设计经验,难以将训练目标、战术指导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导致教学形式与实质脱节,学生个体基础的显著差异加剧课堂参与失衡,技术优势学生在比赛中占据主导地位,基础薄弱学生因参与机会受限逐渐丧失学习动力,长此以往易造成两极分化加剧,影响班级整体教学氛围与教育公平性实现。
3.优化建议与发展展望
深化“以赛促教”模式应用,需从机制创新、师资强化、技术赋能三个维度协同优化,构建竞赛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将小组循环赛事、分层对抗活动、年度联赛体系等纳入教学全程设计,推动竞赛与教学深度融合,杜绝赛事沦为零散环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研协作,通过跨校教学观摩、专项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研讨,提升教师实战指导能力与教学组织水平,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及学生差异化教学的把控能力,借助前沿信息技术,搭建智能数据平台,实时捕捉学生赛场表现与技能发展轨迹,构建量化反馈体系,利用视频解析、数据追踪等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过程可视化与精准化,为教学策略调整与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依据,随着教育理念革新与技术持续升级,“以赛促教”模式在高校排球教学中有望实现新突破,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开辟创新路径。
结束语:
“以赛促教”作为高校排球教学创新实践的重要路径,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有效培育竞技精神,实现技能水平与综合素养双提升,该模式通过创新教学组织架构、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显著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与互动氛围,尽管在资源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但其教学改革成效已得到充分验证。未来需持续推进“以赛促教”模式的规范化、体系化发展,拓展其在体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场景,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齐永智,姜奕帆.高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探析——基于山西财经大学营销策划大赛的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1):83-86+89.
【2】朱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高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探索——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J].上海包装,2024,(01):225-227.DOI:10.19446/j.cnki.1005-9423.2024.01.074.
【3】都红梅,袁春,薛贝贝,等.“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理念下高校健美操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J]. 体育世界 ,2024,(01):119-121.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24.0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