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晨,(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摘要:在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需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先对思政教育内涵功能、课程思政价值体现及高质量发展理论支撑进行了解读。随后揭示了课程思政实践中课程体系难整合、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等关键路径,为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有必要梳理该领域的核心问题与建设路径,以促进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发展。
一、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1.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在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涵包括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的提升,也着意于突出艺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融合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人文关怀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内化。
思政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三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在专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社会责任感建立的促进作用,思政课堂上对历史、社会、文化等要素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了解所处社会环境,增强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的认知与担当;再有思政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积极的影响,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专业艺术实践环节,将激发学生更加贴合社会时代主题的艺术创作。
2.课程思政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为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课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所传达价值观的分析与感悟,提高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主动关注社会现实,回应时代呼唤。
其次,课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丰富课程思政元素,需要艺术学科课程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碰撞与融合,以多学科知识与思维范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有,课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课程思政的探索会将国际艺术发展的动态、各国历史文化特色、不同国家艺术表现形式特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创作与传播。
3.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支撑
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支撑:
一是创新发展理论。遵循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以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推动高等艺术院校教学建设不断探索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新路径,努力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艺术从业者。
二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课程思政中着重强调经济、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关注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深化与传播,增强艺术类专门人才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的突出价值是对学生个体个性化成长的关照与助力,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不仅是多元化知识的传授,更是重视学生主体性参与,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过程。
二、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与理工、师范、农林等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艺术院校充满了自由创作的氛围、个性表达的崇拜和艺术品味的追求,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引入要考虑到艺术学科的抽象性、主观性以及其独特的思维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是课程体系整合难度大。艺术院校专业课程的传统延续性较强,特有的文脉力量往往是艺术类专业课程内在价值的支撑,思政教育与艺术教学有机结合需要重新审视和建构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在传统与现实的磨合中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
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相对而言,艺术院校中同时具备思政教育和艺术专业背景的教师十分稀缺,大多数专业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与参与都很不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三是学生参与度不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艺术院校学生对于思政教育持有消极的态度,片面地认为其与专业技能提升无关,即使是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学生的主动理解与参与度也不高。
四是评估机制不完善。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价值显现的滞后性,思政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长远影响难以通过一个阶段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难以量化。
最后是教学资源匮乏。受限于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能力的不足,现阶段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缺乏系统的教材、案例分析和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资源的匮乏进一步加大了课程思政实施的难度。
三、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引领课程思政方向
(1)树立价值塑造目标
高等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首要基础是明确梳理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于课程设计之初确立课程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各环节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来推进。
(2)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合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将思政理念学习所得运用到艺术创作和实践中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运用,用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推动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作品创作。
(3)结合艺术院校特色定位目标
艺术院校具有独特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的具体目标应与之紧密结合,例如对于表演类专业强调学生社会感与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对于设计类专业突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根据专业特色定位课程思政目标,能使课程思政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构教学内容,促进课程思政落地
(1)挖掘艺术课程思政元素
传统民歌、古典音乐承载着民族的情感与智慧,传统绘画、雕塑作品体现着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红色主题的艺术作品更是记录了光荣的革命历史,挖掘这些思政元素的教育作用,促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有助于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地。
(2)融入时代热点与社会需求
在设计专业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在摄影课程中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社会变迁和民生百态,这样的课程思政实施是将时代热点和社会需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开展艺术创作。
(3)构建跨学科教学内容体系
艺术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构建跨学科教学内容体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艺术创作的理性思考基础,提升艺术作品的社会贴合度。
3.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1)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在讲解理论性较强思政内容时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思政概念;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讨论与辩论的教学方式适合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开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网络平台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在线教学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多媒体课件融合了多类型信息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极大地丰富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延展的师生互动也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艺术创作、演出、展览等实践环节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优化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表达,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与思维碰撞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完善教学评价,保障课程思政质量
(1)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工作中,尤其要关注学生主体性评价意见的表达。多方评价主体对于教学质量的关切点不同,相对于同行、专家从学科理性、教师教学层面的评价,学生的实际体验与切身感受是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最真实的反馈。
(2)综合评价内容与方式
基于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建立,全面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等多方面的收获与提升,也需要检验教师在教学内容建构、教学组织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的执。
(3)加强反馈与改进机制
评价的价值不在评价本身,而是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的整理送达评价意见,及时反馈优化调整的结果,有助于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增加师生间的理解信任,以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岩.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4-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尹洁.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20(10): 59-61.
【4】沈壮海,董慧.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20-24.
【5】姜国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 2020(07):107-111.
【6】王建华.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 2018(01): 62-70.
【7】刘婷.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情景育人的实践研究[J].教育评论,2021(04):107-112.
【8】张婷婷,张艳.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艺术教育,2021(02):117-120.
【9】胡钦太,林南晖,杨晓哲.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与模式创新——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视角[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05):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