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肖潇、张莉莉,(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

摘要:国家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国家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学生特点,提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意见,并做了一些有益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在这个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给高职院校也带来了与时俱进的机遇和挑战。2017 年开始,计算机类专业再度成为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和技能,才能在就业道路上另辟蹊径。本文从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入手分析,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和思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调查显示,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高职院校是他们高考填报志愿的“末路”选择,只有无缘本科的学生会无奈选择高职院校,学历有些低、生源质量和素质差、不愿意当技术工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有限等都成了考生和家长抵触高职院校的原因。

2.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

现如今,科技创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日新月异,使得技术攻坚发生了变革,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却大多细小而又“凌乱”,没有真正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上定位,没有充分考虑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脱轨,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3.学生实操能力与需求“匹配度”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校内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在校期间参加一些学科竞赛、辅助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大三阶段才去企业实习,虽然学校也与企业签订了一些校企合作协议,但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落实到校企联合培养职业人才,这使得学生的实操能力并没有得到实际锻炼,导致职业教育人才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低下。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背景多元化、兴趣很广泛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的高考统考生、中职院校与职业高中通过单招考试的毕业生、以及通过成人高考的社会在职人员。这样复杂的生源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多元化的学历背景和丰富的兴趣爱好,但是也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背景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和习惯各不相同,对教学设置和管理运行带来一些挑战。

2.自卑、自我,心态不积极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有一些自卑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不如本科生,不如成绩好的同学,同时又比较自我,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反正学不会,有时甚至存在“摆烂”的心态。

3.喜欢动手,但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上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大,在学习习惯上缺少主动思考和积极努力的态度,但是对动手实践还是相对喜欢的,尤其喜欢做出有成就感的实践“作品”。

4.比较懒惰,喜欢玩耍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少存在懒惰的现象,喜欢打游戏,玩手机,休闲娱乐,对自己的学业不满意,但是又觉得自己无力自拔,自控能力比较差,意志不坚定,喜欢跟风,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规划。

综上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本文从以下方面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与一些对策和建议。

三、修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招生最好的专业,为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保证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和改革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很有必要。

1.面向市场、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的就业领域及主要工作岗位如下表 1 所示:

表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岗位群

xd4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领域,培养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的使用与开发知识及相应文化素养,具备一定软件使用的开发能力,能胜任计算机操作员岗位工作,并具备向计算机软件开发程序员、信息系统技术服务等相关岗位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可以试图将该专业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具体操作模式为大学一年级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大学二年级按照专业方向分班。比如 Web 开发方向、数据库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开发维护方向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就业。

2.全面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要弱化一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上,需要将课程设置做一些优化,比如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开设有《静态网页制作》、《HTML5+CSS3》、《Javascript 程序设计》三门课程,这样设置前端开发课程有一些冗余,使得一定程度上浪费时间和消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如优化为直接学习《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废除掉 HTML5 之前的内容。

3.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比重

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机房授课的课堂教学和期末集中实训环节体现,这是不能真正达到实践锻炼目的的,为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应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教师引进校园和课堂,此外,需要添加企业认知实习和企业实习课程,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运行机制、企业工作性质,从而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在学校该如何努力。

4.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合作

只有将校企合作做到实处,才真正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双赢。现如今,学校确实也签订了一些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企业将实际的项目或者产品带入学校让教师和学生参与,也没有实现教师团队利用假期进入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因此学校可以效仿一些成功的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案例,和重庆一些企业洽谈“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企业的项目和产品带到学校来,将自己的教师和学生送出去,把校企合作真正做起来。

四、多措并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式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及教学运行上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但还可以在学生个人化发展培养上给与一些思考和对策。

1.设置专升本试点班,为有专升本计划的学生提前准备

由于高职院校是一些考生“无奈”的“末路”选择,所以他们大多会有大学三年级时考专升本的计划,为后续考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创造条件。因此,学校可以对有专升本计划的学生开设试点班,从大一开始打好专升本三门考试课的基础,同时试点班的专业课程也配备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

2.为大学一年级的班级增设专业导师,为学生指引方向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在大学时代最迷茫的时间段,为一年级大学生设置班级专业导师,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困惑,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专业导师可以给与学生如何规划大学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建议,分享导师自己的、学长学姐的学习经验和教训,为新生提供宝贵的人生智慧。同时各专业导师,定期开展班级主题班会活动,为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期待和指导与评价,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3.根据学生兴趣,组建一些学生社团,带动学科竞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科竞赛为高职院校学生开设了通道,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参加的学科竞赛门类不断增加,但是愿意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却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对自己的能力也不够自信。因此,学校可以鼓励教师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社团。比如电子社团、软件社团等,将感兴趣的学生集中在社团中,通过社团带领和指引的方式参与学科竞赛,一届一届往下传承。

4.鼓励和引领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选择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连年增加,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从长期市场形势看,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还是不小,尤其是一些新兴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而企业在用人的时候比较注重技能证书的持有,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在市场上就没有本科生有竞争力,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一些证书,如软考程序员、工信部职业资格证书、1+X 职业技能证书等。

总之,学院想要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必须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市场当中去获取学生培养的规格要求,从各个可能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素养中提取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由此修改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改善和优化学生培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多个专业方向,教会学生如何在大学赋能,为自己高端定制目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互赢。

参考文献:

【1】谢凤静.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32(11):71-77+83.
【2】宋义勇.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科技风,2023(29):85-87.

作者简介:肖潇(1980 年 1 月-)女,汉族,甘肃山丹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